“今年省財政向19個縣(市、區)轉移支付2.4億元,用於相關縣市古驛道保護修複工作,其中受惠的18個均為革命老區,在中央蘇區和革命老區總投入23200萬元,占總金額的96.7%。”5月22日,牽頭負責南粵古驛道工作的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
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工作開展以來,持續深入推進對革命遺址、名人故居等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複,2017年全省活化的8處示範段和2018年推出的11條共780多公裏的重點線路,大部分位於老區蘇區。
省委、省政府曆來重視對紅色文化的保護,並出台過許多促進老區蘇區振興和幫扶當地發展的政策。據透露,近期廣東將總結經驗整合資源,推出更係統的老區蘇區幫扶政策。
紅色革命基因將古驛道活化成“紅道”
南粵古驛道是我省重要的曆史文化資源,是廣東曆史發展的重要縮影和文化脈絡的延續,在古驛道沿線分布有眾多紅色革命遺址。
“據不完全統計,在全省各地此前上報的南粵古驛道重點線路沿線,就有紅色革命遺址95處。”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2017年,我省在開展惠州境內古道活化工作時,就著重把東江縱隊開展勝利大營救的線路納入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和定向大賽,將體育與這段特殊曆史記憶相結合,通過在旭日古村舉辦“東江縱隊大營救紅色文化圖片展”,講述東江縱隊英雄事跡、高潭蘇維埃政府成立等紅色曆史故事,吸引眾多遊人觀看。“2018年,廣東重點打造的11條重點文化線路,大部分都帶有共同的紅色文化基因。譬如南雄梅關古道是國家確定的全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之一;梅州大埔三河壩—潮州饒平麒麟嶺古道留下了‘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茂芝會議的革命足跡。我們有意識、有計劃地會同各有關單位,合力將這些珍貴的紅色遺址創新性地保護起來,以弘揚紅色革命文化的形式來推動當地鄉村振興、全域旅遊和精準扶貧。”
同時,廣東亦非常注重指導各地保護紅色革命遺址、打造紅色節點。具體表現在,堅持修舊如故原則,突出做好紅色革命遺址的保護修複,結合南粵古驛道標識係統建設,注重融合紅色文化元素,完善解說類標識標牌。其中,汕尾海豐結合羊蹄嶺古道保護修複,對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進行升級改造,突出了龍舌埔廣場、“奔向海陸豐”景點、丘東平故居等;岐澳古道修繕革命先驅蘇兆征、林偉民、楊匏安故居以及陳列館、雕塑廣場等節點。
據了解,2019年,廣東繼續加大對古驛道沿線紅色資源的挖掘力度,重點打造南粵古驛道紅色之旅,力爭成為紅色革命和黨建教育基地。今年省財政古驛道保護修複項目轉移支付資金重點傾斜的18個革命老區包括:河源市和平、連平、東源;梅州梅縣、興寧、平遠、大埔;清遠連州、英德、陽山;韶關南雄、乳源;惠州惠東;汕尾海豐、陸河;潮州饒平;茂名信宜;汕頭澄海。
發揮政策迭加效應 推動老區進入發展快車道
事實上,廣東近年在製定各種有關地方發展規劃時,都非常強調政策上的“飲水思源”,尤其在對“輸血”幫扶老區蘇區發展方麵,給予的政策傾斜和資金補助不少。
去年,省財政公開宣布,將從2019年起連續五年統籌安排85億元,同時引導發動社會資本多元化投入,助力廣東實施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九大行動計劃,支持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擴大保護範圍。其中,專項安排15億元用於重點支持“紅色遺址保護建設”和“紅色遺址展陳提升”兩大行動,保障全省具有較大曆史價值、影響較大的128處省級以上級別的紅色革命遺址與紀念設施的保護建設和改陳布展、中央和省委部署的重大項目建設等。統籌相關資金70億元,支持紅色遺址管理提升和免費開放、紅色文化傳播、紅色教育基地打造、紅色誌願服務行動等。
不過,這些政策由於分散在各個部門,難以形成合力。盡管廣東經濟總量連續30年位居全國前列,但部分老區蘇區縣的總體發展水平仍相對落後,與當地人民的期望相比還有不小差距。為此,省委、省政府近年將推動老區蘇區發展的問題,提升到全省工作的重中之中。
記者了解到,為更大發揮資源整合和政策迭加效應,推動老區蘇區發展在未來幾年進入發展快車道,廣東有關推動老區蘇區發展的係統扶持政策有望在近期落地,財政、土地、環保、技術改造等方麵,都將出台一些新的扶持政策。對於“老少邊窮”的老區蘇區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政策利好。借助這一政策春風,今後廣東在繼續深入開展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基礎上,將加大對所在老區蘇區和沿線紅色文化遺址的保護和修繕,以及對紅色革命和名人故事的挖掘力度,打造成富有時代特色和曆史意義的革命教育和黨風廉政教育基地;通過我省不斷升級的“文化遺產線性保護”,串珠成鏈地形成一批真正能夠成為旅遊爆款的“紅色文化之旅”線路,為廣東的生態文明、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產業振興等相關工作注入更多新的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