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濱,總投資超百億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正式投產,巨型裝置奏響產業強音;北江上遊,重大水利工程黃茅峽水庫破土動工,挖掘機鐵臂揮舞勾勒治水新篇……盛夏時節,南粵大地建設熱潮澎湃。
大項目如同強勁的“磁場”,正以強大牽引力為廣東經濟注入持久動能。2025年上半年,廣東GDP同比增長4.2%,較一季度微升0.1個百分點,穩中向好態勢初顯。
關鍵之年,內外壓力交織、挑戰疊加,廣東經濟要實現從“半年穩”到“全年好”,需用足用活政策工具箱、統籌整合各類資源,以決戰決勝姿態高質量推進“兩重”建設,著力激活民間投資,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增量,既穩住當下經濟大盤,更築牢長遠發展根基。
大項目加速布局
重塑經濟地理新版圖
近期陸續出爐的經濟半年報,清晰勾勒出全國及地方發展脈絡:在外需承壓的背景下,內需成為穩經濟的“壓艙石”——消費主導作用持續凸顯,基礎設施、先進製造業等領域的重點項目投資貢獻亦較為突出。
上半年,盡管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給廣東穩投資帶來挑戰,但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仍逆勢增長2.1%。省發展改革委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安排省重點建設項目1500個,年度計劃投資1萬億元。1月至6月,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704億元,為年度計劃投資的57%,高於去年同期1.8個百分點。
風物長宜放眼量。基礎設施和產業大項目的加速布局,正在悄然改寫廣東的經濟地理格局。
如今,廣州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的“灣區之翼”T3航站樓輪廓日漸清晰,預計下半年投入使用;深圳機場三跑道計劃下半年建成;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項目年內將破土動工……一個能級躍升的世界級機場群正在粵港澳大灣區加速成型,人流、物流、資金流的集聚效應將持續放大,為區域協同發展插上騰飛翅膀。
製造業領域亦有突破性進展。7月11日,揭陽大南海石化工業區內,東粵化學20萬噸/年混合廢塑料資源化綜合利用示範性項目試產成功——連續72小時穩定運行,所有工藝指標均達預期,這標誌著全球首創的連續化、規模化廢塑料化學循環技術正式通過工業化驗證,為“變廢為寶”開辟新路徑。
“我們正推進300萬噸/年規模的中遠期布局,目標是打造全國首個廢塑料綠色循環產業基地。”東粵化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新功堅定的話語中透著底氣。
“投資在需求不足時的支撐作用尤為關鍵。”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分析,像白雲機場三期這樣的基建項目,不僅能直接拉動投資增長,更能通過提升交通物流效率,為區域產業升級和消費擴容注入持久活力。
扭住基建龍頭
為高質量發展“強筋健骨”
近期經濟學界的激烈討論逐步形成共識: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政策能短期刺激需求,但中長期增長的核心動力仍在於投資。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餘永定撰文指出:所有經典增長理論都證明,儲蓄轉化為投資才是增長的核心動力。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隻能是由政府提供融資的基礎設施投資。
這一發展邏輯在廣東的實踐中得到充分印證。麵對有效需求不足、私營部門投資謹慎的現狀,政府部門主動“搭台唱戲”——2025年全省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暨省委財經委會議明確提出,堅持投新、投缺、投資於人,加快謀劃一批優結構、補短板、惠民生的好項目大項目,更好發揮國資國企拉動作用,下功夫促進民間投資,多措並舉推動投資增長。
具體行動正在加速落地。省發展改革委表示,廣東將堅持投新、投缺、投資於人,“不等、不靠、不拖”,持續謀劃實施一批優結構、補短板、惠民生的重大項目,形成開工一批、建設一批、儲備一批的滾動發展格局,千方百計穩住投資基本盤。
南方電網此前透露,今年將持續保持在粵投資規模千億元以上,加快廣東新增支撐性和保障性電源送出項目、重點輸配電項目建設,全力打造能源電力發展標杆工程、綠色低碳示範工程,為經濟大省挑大梁提供堅實能源支撐。
7月以來,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黃茅峽水庫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加速駛入“快車道”。廣湛高鐵、太平嶺核電一期、陽春至信宜高速公路等一批重點工程有望年內陸續建成,屆時將進一步完善全省基礎設施網絡和能源保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勁支撐。
“當前經濟環境下,政府需通過積極財政政策擴大基礎設施投資,穩住社會總需求,進而帶動私營部門信心回升。”朱克力建議,為更好發揮基礎設施投資的牽引作用,廣東應聚焦具有長遠帶動效應的項目,如跨區域交通網絡和新能源基礎設施;通過創新投融資模式如PPP模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同時加強項目監管,確保資金高效利用,為經濟全年穩健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錨定新賽道
以投資之“遠”謀發展之“優”
年初DeepSeek火爆出圈,正式“引爆”“AI智能體元年”。7月以來,馬斯克發布Grok 4,國產大模型持續爆發,Kimi K2性能驚豔,通義千問下載量突破4億……人工智能領域的激烈角逐,折射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作為經濟大省,廣東正以投資為筆,在新賽道上精心描繪發展新圖景。
2025年“新春第一會”上,廣東正式吹響“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的號角;隨後召開的全省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座談會,進一步明確要在關鍵領域精準布局,搶占發展先機。
從珠三角到粵東粵西粵北,新的產業發展藍圖正快速轉化為具體行動:
3月,深圳出台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終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6年),計劃設立50億元人工智能終端基金,聚焦核心環節和公共技術平台,打造完善產業生態;
同月,總投資超60億元的粵實電子信息材料項目在清遠連州動工,預計投產後年產值超62億元,將為當地“百億級電子信息產業”目標按下“加速鍵”,助力粵北地區產業轉型升級。
當前地方財政壓力增大,好鋼更要用在刀刃上,數據印證著投資的“精準度”:上半年廣東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升至38.1%,較2024年提高0.9個百分點;457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100億元,達年度計劃的61.7%,超序時進度11.7個百分點,投資效率持續提升。
新賽道是投資的重要方向。廣東正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生物醫藥等多個產業的細分領域,篩選一批有技術、有市場、有引領、有潛力的企業(項目)重點支持,持續增強發展動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朱克力認為,廣東可進一步聚焦戰略性產業,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加大投資強度;在低空經濟等領域探索“首發經濟”模式,鼓勵企業率先應用新技術、推出新服務,形成示範效應後吸引資本和人才集聚,推動產業實現“從0到1”的突破、“從1到N”的壯大。
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與“十五五”規劃謀劃的曆史交彙點,對廣東而言,著眼當前、布局未來,千方百計擴大有效投資,不僅是應對當下挑戰的“穩壓器”,更是積蓄長遠後勁的“能量源”——以投資之“進”助經濟之“穩”,以投資之“遠”謀發展之“優”。南粵大地正以大項目建設的鏗鏘步伐,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