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邊上,綠葉茂盛、花朵搖曳……乍看上去,這是一個村中小景,而實際上這是惠東大嶺鎮白沙布村生活汙水處理項目,通過人工濕地的處理,該項目的出水水質達到一級B標準。
自2015年啟動“美麗鄉村·清水治汙”行動以來,惠州在村一級推動建設農村汙水處理設施,目前已建成1203座。記者日前從惠州市環保局獲悉,今年還將新建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300座。
全市1043個行政村實現“一村一設施”
在博羅縣柏塘鎮平南村村莊的主幹道邊,每隔十幾米就能看到一座別具特色的汙水處理設施,看似村民用籬笆圍起來的“小花園”,實際上是平南村正在推廣的全生態無動力生活汙水淨化處理設施。
柏塘鎮鎮長王海棠介紹,整個平南村共建成18座人工濕地係統,基本實現全村全覆蓋,村民的生活汙水通過汙水收集管網引到人工濕地,經過微生物和植物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等反應,原來渾濁發臭的汙水變得無色無味、清澈透明,然後直排到農田進行灌溉。同時,全村通過修築明溝及生態溝,雨水直排農田,汙水則引入人工濕地處理,實現“雨汙分流”。“過去生活汙水隨處排的現象沒有了,村裏環境變美了不少。”王海棠說。
然而,一些村民居住緊密,無法采用人工濕地來處理生活汙水。在仲愷區東升村馮屋村民小組村口,一個占地60多平方米的有動力生活汙水處理設施日處理汙水能力能達到50噸,由於後期使用有太陽能作為能源補給,月花費僅為400餘元。有了這樣一個小屋,東升村的生活汙水變清了,達到一級A標準,可直接用於農業灌溉。
如此因地製宜建設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得益於市環保局出台《惠州農村生活汙水處理技術指引》。對布局相對集中、已納入城鎮建設規劃的近郊型村莊,推薦納入鎮區生活汙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對遠離城鎮但村民居住相對集中的遠郊型村莊,推薦分別采用氧化塘、穩定塘、生物氧化池或人工濕地等方式進行處理。
據統計,去年,惠州共建設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401座,累計已建設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1203座,全市1043個行政村實現“一村一設施”。同時,加強東江、西枝江幹流沿岸自然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截至目前,已動工建設117座。記者日前從惠州市環保局獲悉,在已完成“一年見成效”“三年水質清”階段性目標的基礎上,今年將新建設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300座。
去年清水治汙工作累計投入超10億元
除了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惠州去年還建成鄉鎮汙水集汙管網174.8公裏,新建和完善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13座,橫瀝鎮、麻陂鎮、楊僑鎮等生活汙水處理設施負荷率已超60%;汙水處理廠提標升級改造工程動工11座,其中惠陽城區汙水處理廠一期,陳江汙水處理廠一期、二期,瀝林汙水處理廠,第七汙水(仲愷)處理廠一期、二期,龍溪汙水處理廠等7座汙水處理廠已完工。目前,全市建成城鎮汙水處理廠85座,日處理能力155萬噸,城鎮汙水處理率超過96%,實現“一鎮一廠”,每個縣、鎮按“每年治理一條河湧”的要求,推進79條鎮級河湧(黑臭水體)整治。
同時,去年禁養區共清理反彈養豬場625家次、生豬9.58萬頭,家禽場92家次、家禽30.2萬隻。河湧整治大會戰後,惠州完成了金山河和青年河綜合整治工程,完成了省下達的淡水河、潼湖流域整治任務,水質逐年改善。
“去年,全市清水治汙工作累計投入超過10億元”,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惠州拓寬籌資渠道,加大“美麗鄉村·清水治汙”的投入。2015年來,市環保局爭取中央資金2億多元和省級資金1億多元,用於全市河湧汙染整治、農村汙水處理設施和鎮級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工程建設。市財政實施水環境生態補償,對水質達標或改善的4個縣(區)給予了資金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