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地市動態

廣州破解群眾“買藥難、買藥貴” 103家基層醫衛機構開通外配處方服務

時間 : 2025-09-29 09:46:50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在廣州市海珠區瑞寶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陳阿姨開完處方,就能在家樓下的藥店取藥並完成醫保結算。過去,她為了一種原研藥常常奔波於多家醫院,如今通過基層藥品聯動即可解決。

  這樣的便利,得益於廣州推行的基層藥品聯動保障行動。通過“雙通道”機製,將普通門診和一類門診特定藥品納入外配處方,醫保、醫院與零售藥店實現統籌結算,讓常見病、慢性病藥品不斷供、買得起。截至目前,廣州已有103家基層定點醫療衛生機構開通一類門特外配處方服務。

  醫保電子處方外配服務惠及約15萬人次

  對於慢性病患者而言,藥品能不能買到、價格能否承受,往往決定著病情的穩定。

  陳阿姨是一名有著5年病史的糖尿病患者。此前因醫院采購調整,她換用了一種藥物,卻出現了不良反應。當她想改用原研藥時,卻發現醫院沒有。

  這樣的困擾並不少見。對許多慢病患者來說,“買藥難”直接影響了治療的連續性和健康管理。

  針對這個痛點,廣州加速推進基層藥品聯動保障行動,完善“雙通道”外配處方機製。一方麵打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零售藥店和醫保結算之間的通道,實現常見病、慢性病用藥的及時補充;另一方麵推動藥品目錄的動態更新,確保患者在“家門口”能獲得穩定的藥品供應。

  在運行機製上,定點醫療機構在“應配盡配”院內藥品的基礎上,對於參保患者急需但院內暫未配備的藥品,醫保醫師可開具外配處方,通過廣東省醫保電子處方流轉平台發送至“雙通道”定點零售藥店。參保人可通過“粵醫保”小程序“憑處方買藥”功能,在線查詢處方、自主選擇藥店、完成支付,並選擇藥品配送上門或到藥店自取。

  同時,平台依托數據監測與風險預警來保障藥品供給。一旦發現某類藥品短缺或有斷供趨勢,將及時上報並協調解決,避免患者陷入“等藥”的境地。

  目前,廣州外配處方流轉已覆蓋廣東指定的“雙通道”藥品、普通門診統籌支付藥品及一類門診特定病種藥品。參保人發生符合規定的外配處方藥品費用,按開具外配處方的定點醫療機構支付比例報銷,並納入一類門診特定病種年度最高支付限額(單獨支付藥品除外)。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約15萬人次享受醫保電子處方外配服務。

  一類門特外配處方新增約200個品種

  在廣州的探索中,家庭醫生是“雙通道”外配處方聯動機製中的關鍵一環。

  如今,借助電子外配處方流轉平台,瑞寶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李晶能直接為患者開具處方,並指導完成藥店比價、醫保結算和取藥選擇。“這讓我們在簽約服務時更有底氣。”她說。

  體驗到便利和實惠後,陳阿姨不僅推薦母親使用,還在茶餘飯後告訴鄰居們:“不知道‘雙通道’外配處方,你就吃虧了。”

  藥店的變化同樣明顯。瑞寶街一家納入“雙通道”機製的藥店店長呂莎琪坦言,以前有些居民對藥店存在疑慮,信任度不高。如今外配處方直連醫保,價格透明,患者更願意走進藥店。

  “大家知道在我們這裏能取到醫生開的藥,還能醫保報銷,就更願意來。”呂莎琪說,藥店不再隻是賣藥的地方,還融入了社區健康服務,成為居民健康管理的一部分。

  從藥品短缺的煩惱,到如今“指尖點一點、藥品到身邊”的便利,廣州藥品保障的邏輯正在被重塑——

  對於醫生而言,這是提高服務質量的支撐;對患者來說,這是治療可及性和連續性的保障;對於藥店,則是進入社區健康網絡的契機。

  廣州市衛生健康委介紹,今年醫保和衛健部門合力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通外配處方服務,優先為慢性病家庭醫生簽約居民提供一類門特外配處方流轉服務,有力補充基層用藥供給。目前,全市已有103家基層定點醫療衛生機構開通一類門特外配處方服務,藥品種類平均增加約200個,規格超過3000個,能夠開具慢性病長處方的藥品種類範圍顯著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