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要聞

廣東“十四五”成績單出爐 各項指標任務順利推進 多項數據位居全國首位

時間 : 2025-11-07 08:29:33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十四五’各項指標任務順利推進,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實現良好開局。”11月6日,“‘十四五’廣東成就”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一場)在廣州舉行,省政府副秘書長、省政府新聞發言人胡洪在發布會上介紹,2021年至2024年,廣東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2萬億、13萬億、14萬億台階,2024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達14.16萬億元,連續36年位居全國第一,“十四五”前四年年均增長4.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1.35萬億元,連續34年居全國首位。

  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創下多個全國第一

  廣東錨定“一點兩地”全新定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影響力不斷提升,今年“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創新指數躍居全球第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速推進,職業資格認可、人才跨境往來、資金跨境流動、車輛跨境通行、數據跨境流通日益拓展,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融合進一步加快。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先後布局建設,深化粵港澳融合發展、拓展港澳發展空間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廣東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澎湃。全省研發經費投入、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以及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均穩居全國第一,持續將1/3以上省級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多點突破,麒麟高端芯片、高端核磁共振設備、手術機器人等打破國外壟斷。廣東堅持製造業當家,加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係,培育形成9個萬億級的產業集群,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2200億元、約占全國1/3,數字經濟規模居全國首位,新能源汽車產量361.8萬輛、占全國1/4,工業機器人產量24.7萬台(套)、占全國43.5%,累計培育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190家、省級單項冠軍72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89家,均居全國前列。

  廣東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發展動力和活力持續增強。一方麵,充分發揮改革“關鍵一招”作用,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創造了60多個“全國第一”;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獲得國務院批複;推動民營經濟蓬勃發展,企業數量、增加值、進出口、稅收等多項指標都穩居全國第一;連續4年獲全國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另一方麵,打好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組合拳,進出口總額突破9萬億元大關,連續39年位居全國首位,重大外資項目加速推進,前四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達6262.6億元,對外投資合作實現新發展,前四年累計對外實際投資達839.39億美元,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與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30多個港口實現互聯互通,廣東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縮小至2.31

  廣東紮實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增強。深入實施縣域產業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鄉風貌提升、集成式改革創新、社會力量動員五大行動,推動珠三角地區產業向粵東粵西粵北有序轉移,縣城綜合承載力不斷增強,城鄉麵貌日新月異,縣域經濟發展漸入佳境,連續兩年快於全省平均增速。全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從2020年的2.49縮小至2024年的2.31。2024年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連續30年居全國首位。

  廣東加快建設綠美廣東,綠色發展底色更加亮眼。綠美廣東“六大行動”持續落地,全省森林麵積和森林覆蓋率穩居全國第一梯隊,水土保持率升至90.7%,7200公裏的萬裏碧道貫通山江海。廣東的天更藍、水更清,2024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95.8%、創有記錄以來最好水平,149個國考斷麵水質優良率93.2%,劣Ⅴ類水體全麵清零。

  廣東持續改善民生社會事業,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更有保障。城鎮新增就業累計超過60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一直控製在5.5%以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前四年年均實際增長4.9%,全省社保卡持卡人達1.26億,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全省大中小各級各類學校達3.77萬所,8所高校入選新一輪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九成以上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能夠就讀公辦學校。全省醫療衛生機構達6.61萬家,縣級綜合醫院國家基本標準、推薦標準符合率均達100%,居全國首位,7家醫院入選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前四年累計舉辦群眾體育賽事活動超15000項,成功申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巴黎奧運會金牌數、獎牌數位居全國第一。

  廣東築牢夯實安全發展基礎,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成功應對超強台風、特大洪水、特大暴雨等災害事件,嚴密防範和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有力維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的和諧穩定。全力提升糧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地方儲備糧規模、全社會用電量、天然氣消費量均居全國第一。有效防範化解金融、房地產等重點領域風險,紮實推進“保交樓、保交房”,牢牢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風險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