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要聞

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紮實推動體育高質量發展 建設高水平體育強省的意見

時間 : 2025-11-07 08:32:23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體育工作的決策部署,全麵推動新時代廣東體育高質量發展,奮力推進體育強省建設躍上新水平,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曆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的重要論述以及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堅持以人為本、改革創新、協同聯動,深入實施體育促進人民健康等“六項行動”,持續提升體育發展質量和效益,充分發揮體育在現代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中的綜合價值與多元功能,加快建設高水平體育強省,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撐。

  到2030年,廣東體育整體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增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係日臻完善,競技體育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持續優化、綜合實力穩步提高,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進展,體育文化感召力、影響力不斷提升,體育對外交流、區域合作更加密切,體育強省建設基礎更加堅實。到2035年,廣東體育整體發展水平保持全國領先,全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達到新高度,競技體育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體育產業發展活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體育文化繁榮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體育深度融合發展,全麵建成高水平體育強省。

  二、實施體育促進人民健康行動

  (一)增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科學規劃布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提升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服務水平和綜合利用效益。加強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嵌入式”建設、智慧化改造和適老化適兒化配置,營造無障礙體育環境。有序推動各類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持續實施“萬名幫扶骨幹引領、萬名師生支教、萬個體育社會組織服務、萬支村居健身隊伍建強”基層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計劃,完善縣、鎮、村全民健身服務網絡。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納入城鄉社區服務體係,培育一批融入社區的基層體育俱樂部、運動協會和群眾自發性健身組織。健全全民健身誌願服務體係,提升誌願服務專業化水平。

  (二)促進全民健康素養提升。倡導樹立正確健康觀,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和健身方法,因時因地因需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將促進青少年提高身體素質和養成健康生活方式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製作用,倡導“給孩子一萬個運動小時”,著力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引導學生掌握2項以上運動技能,推動養成終身運動習慣。提高老年人體育健身意識,引導老年人掌握科學鍛煉方法。推動殘疾人體育發展,提升殘疾人康複健身體育服務水平。

  (三)推動體衛深度融合。倡導“運動是良醫”等主動健康理念,構建體質測定、健身指導、慢病幹預、運動康複等一體化服務機製。鼓勵醫療衛生機構參與運動健康促進工作,設立特色門診,科學指導和綜合幹預體重管理、近視預防和心理健康等。加強運動處方研究和推廣,建立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推動運動處方科學化、規範化和個性化。常態化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和國民體質監測工作,推廣普及國家體育鍛煉達標測驗活動。

  三、實施體育助力美好生活行動

  (四)發展城市運動休閑。立足城市資源稟賦,因地製宜發展路跑、騎行等戶外休閑運動項目,賽艇、皮劃艇、槳板等水上運動項目,帆船、衝浪、潛水等濱海休閑體育項目,積極培育冰雪、航空等時尚休閑運動項目,不斷滿足群眾多元化、個性化體育健身需求。推動體育設施建設與城市更新有機結合,有序建設城市體育公園,鼓勵各地建設“百姓健身房”。推廣應用智慧體育設施和智能穿戴類體育用品,推動體育場館智慧互聯,構建高品質運動空間。

  (五)豐富鄉村文體生活。廣泛開展“體育進村、運動下鄉”,推進新時代鄉村體育“四有”惠民工程建設。依托美麗鄉村走廊、萬裏碧道、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等,配套完善戶外運動設施,打造具有田園風光、鄉土風情的體育特色鄉村。發展鄉村體育新業態,促進農文旅體商融合發展。培育“粵美鄉村”體育賽事活動,打造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佛山“西甲”足球聯賽、南海疊滘龍船漂移大賽等賽事品牌,開展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和體現農耕、農味、農趣的體育文化活動,助力文明鄉風建設。

  (六)促進城鄉體育融合發展。做實體育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重點工作,完善城鄉體育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機製,推動體育基礎設施布局與城鄉規劃、鎮村建設銜接融合,促進體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發揮縣域在城鄉體育要素流動中的關鍵紐帶作用,推進城鄉體育資源互通互聯、雙向流動、優化配置。探索城鄉公共體育服務普惠優質共享新路徑,推動城鄉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

  四、實施體育賦能經濟發展行動

  (七)健全現代化體育產業體係。優化體育產業布局,推動區域體育產業協同發展,加快打造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現代化體育產業體係。推動體育製造業“數轉智改”,引導企業開發科技含量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體育產品,促進體育製造業向價值鏈兩端延伸,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體育用品智造集群。促進體育服務業增量提質,創新商業模式,大力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體育培訓等業態,深化“體育+”、“+體育”,推進體育產業與文化、旅遊、教育、康養等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數字體育、智能體育、智慧體育,激發體育產業新動能。支持康複輔助器具產業高質量發展,幫助更多殘疾人參與體育運動、提高健康水平。

  (八)推動體育市場主體發展壯大。以賽事運營和體育用品製造為重點,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體育企業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體育品牌。強化體育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加大自主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鼓勵和引導體育企業特色化發展、專業化運營、精細化管理,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促進體育培訓、策劃、谘詢、經紀、營銷等企業發展。高水平辦好廣東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暨粵港澳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推動更多優勢體育企業、優勢品牌和優勢項目走向世界。

  (九)促進和擴大體育消費。持續提升辦賽服務水平,優化體育賽事活動體係,擴大優質、特色體育賽事活動供給。積極承辦國際國內重大體育賽事,發展職業體育賽事,培育符合城市特點、具有良好社會基礎的本土特色品牌賽事。完善賽事審批、評估和獎補製度,降低辦賽成本。大力發展賽事經濟,推進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打造複合型消費新場景,促進賽事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依托山海資源優勢,建設具有廣東特色的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增加優質戶外運動產品和服務供給。落實國家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鼓勵地市因地製宜發展冰雪經濟,豐富冰雪場地和消費產品供給。創新體育消費引導機製,加快促進體育消費和賽事經濟試點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市發放體育消費券。完善體育市場監管體製,構建體育標準體係,健全體育產業統計調查與監測製度。推動體育彩票安全健康持續發展。

  五、實施體育文化軟實力提升行動

  (十)發揮競技體育引領作用。改革完善競技體育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堅持開門、開放辦競技體育,持續提升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圍繞國家競技體育項目發展布局,打造跳水、羽毛球等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優勢項群,培養一批世界知名運動員,培育一批國際知名職業俱樂部。持續深化體教融合,構建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多元化、多層次培養機製。推動新興科技助力訓練水平提升突破,建設更多優勢項目重點實驗室。高質量做好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等國際國內重大賽事備戰工作,力爭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展現新時代廣東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精神風貌。

  (十一)促進體育文化傳承發展。加強傳統體育項目保護和傳承,積極開展中華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深入挖掘闡釋武術、龍舟、龍獅等傳統體育項目的文化內涵。建好管好用好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博物館。加強體育文化研究,依托省內體育院校成立體育文化研究平台,發揮體育文化潤育作用和遷移價值。支持有條件的市縣發展特色優勢體育項目,培育塑造城市體育文化品牌。落實民族地區體育浸潤行動,紮實做好民族地區體育工作。

  (十二)加強體育對外交流合作。深化與重點國家和地區的體育交流合作,謀劃辦好“小而精”品牌體育交流活動,擴大廣東體育“朋友圈”。發揮粵籍僑胞橋梁紐帶作用,拓展體育對外交流合作路徑。積極引進賽事、引進服務、引進觀眾,吸引國際體育組織、知名體育賽事、優秀體育企業落戶廣東。支持優秀人才任職國際體育組織,主動參與國際體育事務,提升廣東體育國際影響力。

  六、實施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融合行動

  (十三)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資源共建共享。加強與港澳在體育發展規劃、體育設施布局、體育賽事舉辦等方麵的協同聯動,推動粵港澳三地體育場館、賽事、科研、醫療等資源共享,攜手打造重大賽事活動承接地、國際體育組織區域總部集聚地、高水平運動訓練基地、運動醫學與健康促進中心、體育教育與科技創新中心、體育高端智造與商貿會展中心。發揮廣州、深圳超大城市優勢,輻射帶動珠三角城市體育事業協同發展。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優勢,發展特色體育事業,利用海岸線資源發展濱海休閑體育項目,大力發展水上運動產業,探索舉辦具有灣區特色的區域運動會。

  (十四)推進灣區體育規則銜接機製對接。以粵港澳聯合承辦十五運會暨殘特奧會等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為契機,推動粵港澳三地體育領域規則互通、標準互認,加強體育產業發展、賽事組織、人員通關、衛生檢疫、商業推廣、人才培養等方麵交流協作,協同提升粵港澳大灣區賽事承辦能力。打造體育知識產權與賽事資源交易平台,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協同發展。推動健全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糾紛多元化解機製。深化粵港澳體育人文交流,擴大“省港杯”、“粵澳杯”影響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特色體育賽事品牌。

  七、實施“三大球”振興行動

  (十五)健全“三大球”發展體製機製。完善促進足球、籃球、排球發展責任體係,建立健全體育強省建設領導小組統籌、體育行政部門主抓、教育等行政部門協同配合、協會具體落實、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三大球”發展體製機製。構建運轉高效的管理體係、穩定合理的競賽體係、科學完善的人才培養體係、融合發展的產業體係、持續全麵的服務保障體係,夯實“三大球”發展基礎。強化行業治理和行風建設,常態化開展從業人員法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警示教育,健全行業監管體係,營造“三大球”發展良好環境。

  (十六)發展具有廣東特色的“三大球”。構建政府支持、市場運作、結構合理、運轉高效的“三大球”職業化發展模式,促進職業俱樂部健康穩定發展,職業球隊數量和參賽成績保持全國前列。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三大球”後備人才發展模式,加大青訓工作力度,加強與先進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支持建設高水平青訓基地,鼓勵社會青訓機構有序發展。豐富賽事供給,構建體教深度融合、層級合理清晰、賽製長期穩定、具有廣東特色的全省一體化賽事體係。高質量辦好廣東省足球超級聯賽、男子籃球聯賽、女子籃球聯賽等體育賽事,擦亮梅州足球、東莞籃球、台山排球等品牌,示範帶動“三大球”整體提升。

  八、加強組織實施

  (十七)強化組織領導。堅持和加強黨對體育工作的全麵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體育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結合實際抓好本意見貫徹落實。健全體育強省建設體製機製,強化統籌協調和工作調度,推動重點任務落地落實;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責任分工協同配合,形成強大工作合力。

  (十八)加強要素支持。完善公共財政投入機製,引導社會資本探索設立市場化運作的體育發展基金,支持引導社會力量辦體育。加大科技支撐力度,構建跨學科、跨地域、跨行業、跨部門的體育科技創新平台,加強科研攻關、科技服務。將體育人才納入人才發展規劃,加大引進、培養、保障力度。

  (十九)營造良好環境。加強體育執法和法治宣傳教育,健全體育法規製度和標準規範體係。完善優秀運動隊激勵保障機製,推動訓練基地提檔升級,建立優秀運動隊與重點醫院合作機製,提升醫療保障水平。持續強化賽風賽紀和反興奮劑工作,加強全鏈條體育賽事管理監督。嚴格依法整治賽場亂象,推動文明參賽觀賽,營造體育高質量發展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