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投資動態

粵科技獎獲獎成果累計經濟效益166億元 全國名列前茅

時間 : 2011-04-12 17:06:11 來源 : N--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廣東昨日(11日)為獲得2010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的260項優秀科技成果頒獎,同時授予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中國科學院院士侯凡凡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筆者了解到,昨日獎勵的260項省科技獎獲獎成果,是從580項推薦項目中擇優選出的。從治療腫瘤、腎病,到培育出新品種的豬和雞,以及研發地鐵和高速公路的安全和通信係統,這些獲獎項目中有近六成是服務民生。成果中由企業獨立承擔或參與完成的項目也占了近六成,包括從生產航天員的專用手表到開發廢紙漿脫墨的技術。以上成果特點反映了我省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的幾個鮮明特點。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突出

  自2008年以來,我省的區域創新能力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第二,其中企業的創新績效和創新能力指標一直名列前茅。這次獲獎項目中,由企業獨立承擔或參與完成的項目共154項,占獲獎項目的59%.這顯示出,我省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突出,有力提升了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據了解,這些獲獎項目涵蓋了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業和生物製藥等技術領域,累計產生經濟效益達166.6億元。獲獎企業共獲得發明專利授權253項。例如,由廣東巨輪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獨立完成的《巨型工程車子午線輪胎活絡模具》一等獎項目,新的技術工藝減輕模具35%的重量,開模重量降低了60%,節省了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該項目打破國外長期的技術和裝備的壟斷和封鎖,並向國外批量出口巨胎,累計新增利潤7164萬元,新增稅收7728萬元,節支1396萬元,創收外彙1566萬美元。

  “十一五”期間,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年均增長20.1%,2010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衝上3萬億元。這次以企業為第一完成單位完成的108項獲獎成果中,由高新技術企業完成的占57%,促進了高端電子信息、LED、生物醫藥、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另外,還有一些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所取得的成果。例如,由華南農業大學和華農溫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四元雜交的種豬新品係選育與產業化應用》一等獎項目,培育出四個種豬專門化品係,獲國家畜禽新品種證書,肉豬新產品獲廣東省名牌產品,近三年累計新增利潤7.3億元,節支2億元。

  科技人才年輕化趨勢明顯

  “十一五”期間,我省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實現重大突破,躋身國內第一梯隊,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屢創佳績,優秀青年科學家迅速成長。260項獲獎成果共獲得專利授權642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338項;共發表論文5505篇,其中,被SCI、EI收錄1393篇。如由中山大學和香港大學合作完成的《地理模擬係統與規劃決策支持研究》一等獎項目,原創性地建立了有關的理論、方法和軟件係統,提高了城市和區域規劃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已經發表論文227篇,其中被SCI和SSCI分別收錄34篇和22篇。另外,本年度獲獎項目中,第一完成人的平均年齡為47歲,一等獎項目中第一完成人年齡最小的為37歲。如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完成的《智能移動分組核心網》一等獎項目,研究團隊平均年齡為35歲。該項目應用於多個國家的通訊係統中,近3年累計實現新增利潤6.1億元人民幣,新增稅收9163萬元人民幣,創收外彙1.66億美元。

  “十一五”期間,廣東科技更加關注民生問題,關心百姓需求,在食品與水源安全、社會安全與防災減災、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醫藥健康等領域進行科技攻關。這次獲獎項目中,屬於農業、醫療衛生、節能環保和社會公共安全類項目占獲獎總數的58%.例如,由南方醫科大學完成的《結直腸癌早診早治及血管生成、凋亡相關分子機製研究》一等獎項目,在國內率先建立了係統的內鏡—病理診斷方法,首次開展社區結直腸癌的篩查工作,建立高危人群隊列並進行追蹤隨訪。該成果已在省內外數十家醫院推廣使用,有效提高早期結直腸病變的檢出率和內鏡下微創治療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