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30日,香港商人張子彌,帶著幾個手袋和一些碎片,在廣東東莞虎門創辦了太平手袋廠,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加工廠正式開工,“粵字001號”就此誕生。此後,加工貿易方式在廣東、在全國各地逐漸蔓延開來。
34年後的今天,廣東的外貿總量已經連續領跑全國26年,進出口額占全國四分之一。如今的廣東加工貿易企業,也不再是當年的“三來一補”生產車間,而是將價值鏈不斷向加工環節的兩端延伸,研發創新及市場營銷能力不斷提升,同時兼顧出口和內銷市場、在國際產業分工中頗具競爭力的現代企業。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外需低迷、成本上升、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的大環境下,不少加工貿易企業麵臨出口訂單流失、進口增長乏力的困境。全省3萬家加工貿易企業,如何才能衝破內在發展的桎梏,順勢推動自身的轉型升級?
日前,南方日報和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省外經貿廳組成聯合調研組,先後赴省內外貿出口主要地市及江蘇蘇州等地調研,深入廣東外經貿轉型升級的一線,感受加工貿易企業最鮮活的脈搏。
從今日起,本報推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行”係列報道,敬請垂注。
在廣東正在深入推進的轉型升級大戰役中,加工貿易作為廣東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破路闖關的重任。
加工貿易作為工業化初期承接世界產業轉移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一條捷徑,助力廣東在短短30年多間,從一個落後的農業省份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但加工貿易“兩頭在外”的特定貿易模式以及高度倚賴國際市場的特點,也令廣東外經貿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首當其衝。
汪洋書記曾指出“推動加工貿易加快轉型升級,是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也是廣東加快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
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既是廣東“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內在要求,也是國家交付給廣東的一項戰略任務。早在2008年國務院批複同意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珠三角被賦予建設“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範區”的曆史重任,隨後東莞市又被授予“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此後,無論是廣東率先出台的《關於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若幹意見》等係列文件,還是先後與國家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所簽署的係列合作備忘錄,均釋放出強烈的信號:廣東先行先試在加工貿易領域所進行的政策和實踐上的探索,將為全國下一步轉型提供寶貴的借鑒,其意義,比當年的太平手袋廠更為深遠。
業態之變:從低端走向高端
記者穿上鞋套,走進捷普電子(廣州)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隔著玻璃窗望過去,在恒溫無塵的寬敞車間內,身著統一工作服的工人們在精密的儀器前緊張而安靜地忙碌著。組裝環節,自動化機械手替代了原來枯燥乏味又重複的6個工種,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5%,同時產品不良率降為百萬分之四十八。
這樣的場景,在珠三角各大加工貿易企業並不陌生。過去那種灰塵漫天、機器轟鳴的場麵,已經成為曆史。
捷普電子董事總經理司徒偉中介紹,該公司於2003年正式投產,擁有52條先進生產線及1.2萬多名員工,2011年產值達146億元人民幣,產值年增長率平均超過30%.
司徒偉中坦承,他們至今仍以代工生產為主,但他們很希望改變外界對加工貿易企業的刻板印象。“我們已經不再是隻會生產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產品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而是生產高新技術關鍵部件、能夠從事成品銷售的技術密集型企業。”
可資佐證的是,捷普電子有80%的客戶來自排名行業前三的龍頭企業或世界500強公司,並為他們提供產品的全麵設計和製造服務。
據省外經貿廳統計,2011年,全省從事加工貿易業務的企業中,技術密集型企業達6669家,占23.0%,比重較2008年提高了3.8個百分點;資本密集型企業達10453家,占36.1%,比重較2008年提高了6個百分點;勞動密集型企業為11848家,占40.9%,比重較2008年下降9.8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企業“ODM+OBM”混合生產方式加工貿易出口占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達45.4%,較2008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
加工貿易企業的升級,帶來了產品結構的優化。2011年廣東加工貿易項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達2482.3億美元和1485.3億美元,占同期加工貿易出口的79.7%和47.7%.
“作為一種貿易方式,加工貿易與其他貿易方式相比,沒有先進與落後之分,關鍵是要提升加工貿易附加值,從產業鏈的低端走向高端。”省社科院副院長、教授王珺說。
格局之變:借力“雙轉移”推動全麵轉型
與捷普電子的轉型路徑不同,佳的美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於1999年在佛山成立,受土地、環境和生產成本等製約,為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於2003年整體轉移至清遠銀盞泰基工業園,開始了從加工零部件—貼牌加工—進料加工—自主品牌出口的轉型升級曆程。
該公司總經理張誌華告訴記者,2011年該公司實現銷售總額3.5億元,其中內銷就實現1.5億元。而在海外市場,他們采用的是自主品牌與ODM並存的生產方式,一方麵為歐美知名度較高的品牌商貼牌生產,另外一方麵通過具有豐富行業經驗的渠道分銷商銷售自主品牌產品,從而形成了內外銷並重的多元化銷售網絡。
如今,佳的美的電腦電視盒項目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生產基地;數碼相框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國際市場占有率約30%以上。
回顧轉型曆程,張誌華認為,從佛山搬遷到清遠是公司發展的一個轉折點。過去該公司的產品銷售以貼牌為主,搬遷之後,公司內部製定了長遠的發展戰略,創立自主品牌開拓國內及東南亞市場,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過程也成為佳的美實現產品更新、技術換代的過程。
而像佳的美這一類加工貿易企業的梯度轉移戰略,也帶動了廣東區域的協調發展。據統計,2008—2011年,珠三角地區轉入粵東西北地區(含肇慶市)省產業轉移工業園的項目累計達1261個,涉及加工貿易進出口128.2億美元,占同期粵東西北地區加工貿易進出口額511.6億美元的25.1%.其中2011年上述項目轉入粵東西北地區的達487個,較2008年增長289.6%;涉及加工貿易進出口46.6億美元,占同期粵東西北地區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的30.6%,較2008年增長130.7%,有力地帶動了粵東西北地區的發展。
以點見麵:加工貿易之變凸顯廣東轉型升級成效
仔細研究捷普電子、佳的美的轉型故事之後不難發現,無論是前者的單一做強做大,還是後者的全麵徹底轉型,其核心,均來自其重視技術研發及產品創新的推動力。
麵對傳統消費類電子產品的訂單量下降、利潤縮水,捷普電子設立研發部,從傳統電子產品轉向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高科技產品,並將低附加值的生產線轉到越南、巴西等地。而佳的美每年投入研發的資金占到總產值的5%以上,結合市場需求應用新技術開發設計產品,實現從上遊高技術含量的機器芯片研發到下遊零部件的整個開發過程。
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全省加工貿易企業的群體也在發生著優勝劣汰的改變。記者從省外經貿廳了解到,全省從事加工貿易業務的企業由2008年的33132家減少為2011年的28970家,而同期廣東省加工貿易出口額由2612.6億美元上升為3115.2億美元。也就是說,過去的“漫天星星”正在朝集約化的方向發展,企業平均出口規模由788.5萬美元上升為1075.3萬美元,增長36.4%.
記者在東莞采訪時,當地一名外經貿官員曾深有感觸地說,“過去我們存在的最大問題就在於太過單一。”如果說從做鞋到做電腦,都不是自主創新,品牌不是自己的,核心技術不是自己的,市場是單一的,發展模式是單一的,那麼看起來是好多不同的產業,其實還是單一的。
事實上,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也在不知不覺中對廣東現代產業體係的轉型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采訪中記者發現,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正如同當年承接國際製造業轉移般,積極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並提升先進製造業水平。而這一發展方向,無形之中正契合了廣東構建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體係的努力,也與廣東力爭成為世界先進製造業基地和區域性現代服務業中心的方向不謀而合。
汪洋書記曾意味深長地說過:“東莞轉型升級成功之日,就是廣東科學發展勝利之時。”而對東莞而言,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正是其全麵轉型的重要著力點。珠三角的轉型還在路上,而加工貿易作為廣東和中國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也已迎來深刻變化的曆史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