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3月,春意盎然。廣東、新疆,一個在東南沿海,一個在西北邊陲,相隔數千公裏。一根對口援疆的紅線,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
剛剛迎回全國“兩會”代表團的新疆,又迎來了來自廣東的熟悉客人。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朱小丹率領廣東省政府代表團第五次來到新疆喀什。新的一年,廣東將投入援疆資金12.5億元,安排項目近70個,繼續舞好民生援建這一“龍頭”,推動產業援疆和智力援疆“兩翼”齊飛。
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令喀什人和廣東援疆幹部臉上寫滿了喜悅。當地幹部說,今年既是“十八大”後繼往開來的一年,又是廣東新一輪援疆工作第一批援疆工作隊的收官之年,朱小丹省長一行在全國“兩會”後隨即帶隊考察喀什援疆工作,不僅說明廣東對援疆工作的充分重視,更顯示粵新兩地情誼真摯深切。
民生援疆:75%資金用於民生項目
據悉,我省在援疆工作中,始終將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放在突出位置。根據總體規劃,2011-2015年,我省(不含深圳)共安排援助資金63.27億元,安排援建項目123個,其中民生項目資金就占到資金總額的75%以上,重點用於安居保障、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和社會保障等。
伽師縣江巴孜鄉9村,以前是一個人多地少的貧困村,如今卻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廣東佛山規劃和參與援建的伽師新農村靠311省道而建,90多套小樓連片矗立,200多套平房縱橫排開,功能分區,庭院結合,人畜隔離,服務配套,現在已經成為伽師新農村建設的示範窗口。
當地群眾對新家園頗為自豪。他們介紹說,附近的人們都喜歡來這裏轉一轉,“看到我們這裏庭院花草相映,居室寬敞明亮,都要讚歎一番。”村黨支部書記克尤木則常常打開家門,擺上水果,熱情迎接到訪的各方客人,他曾給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寫信,說對口援建改變了家鄉,幸福生活超過了想象。
廣東省對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設在喀什市的一幢簡樸小樓裏,牆上宣傳欄上的標語表達了工作人員的熱血豪情:援疆事業廣東再出發,我們第一棒。而民生就是援疆事業的根基。
據介紹,廣東民生援建項目通過開展試點和項目建設,在新疆援建了抗震安居房36880戶、棚戶區改造房3000戶,完善了一批水電路、供暖、教育、醫院和廣播電視、氣象服務等涉及麵廣、受益人多、群眾急需的普惠性民生設施,逐步改善當地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給當地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廣東安排援疆資金11.64億元,實施73個援建項目,廣東從兩縣一師的發展需要出發,全部項目繼續采用“交支票”方式實施,但同時進一步落實管理責任,創新監管形式,加強對援疆項目和資金的監管,堅持“交支票不交責任”,即廣東所有政府財政援建項目采用“交支票”模式進行,以當地為項目建設主體,廣東前方指揮部與駐縣(師)工作隊負責引導、協助、監督。這是為了培養當地的發展潛力。
產業援疆:讓“輸血”變“造血”
當地幹部說,廣東在認真研究喀什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後,製定產業援疆工作方案時就明確提出“政府作引導、市場作依托、企業作主體、政策作保障、產業作集聚、共贏為目標”的“五作一為”基本原則,將紡織、礦產、商貿物流、旅遊、食品加工、金融合作等六大領域引入喀什。不僅如此,依托廣交會、喀交會等經貿交流平台,廣東還積極幫助喀什推介投資環境、招商引資,策劃開展產業援疆國企、民企、港企、台企等四大“產業援疆行動”,新一批產業援疆項目正在醞釀。
身著紅色民族服裝的阿結古麗站在蘭花大棚裏,熟練地將蝴蝶蘭種苗從包裝箱中拆出來,然後擺放在鐵架上,這些種苗將在溫室大棚裏呆上一段時間,最後將被銷往新疆各地及中亞各國。
在今日景藝公司當護花工人,是阿結古麗的新工作,來這裏一年,她越來越喜歡自己的工作,“在大棚裏與姐妹們開心地工作,每月有穩定的收入,比呆在家裏強多了。”和阿結古麗一起上班的本地女孩有100多個,組織化的生產給她們帶來了全新生活。
經佛山援疆工作隊引薦,台資企業今日景藝投資伽師,在戈壁灘上僅用100天就建起了南疆最大的花卉基地,從此,南粵蝴蝶蘭花開西域邊陲。此後,該公司又建起食用菌種植基地,總經理陳永進介紹,項目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由公司為農戶提供種苗,指導技術,委托農戶大棚種植,產品成熟後由公司收購。“一個大棚可種植食用菌3.5萬包,一年種兩季,若一個菌包賺1塊錢,則一個大棚每年就可賺7萬塊。”
產業援疆為當地社會發展“造血”,引領喀什的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喀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5.7%,其中疏附縣生產總值增長29%、地方財政收入增長5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2.07%;伽師縣生產總值增長26.5%、地方財政收入增長42.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0%,增幅均很大。在去年喀什地區12個縣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中,伽師縣名列第二、疏附縣第四,連續兩年排在地區發展第一方陣中。三師生產總值增長20%、圖木舒克市城市本級財政收入增長25%、在崗職工工資和農牧工家庭人均收入等指標增幅均超20%,多項指標排在全兵團的前列。
如今,當地群眾說起疏附的廣州新城、廣州工業城和廣東商品城,伽師的今日景藝和廣新棉紡,三師的錦興國際棉紡和永林奶山羊等大項目,都要豎起大拇指,感謝廣東為當地培育“造血”功能、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智力援疆:留下不走的援疆隊
著力加強智力援建一直是廣東援疆的重要方麵。據了解,在加強經濟援疆的同時,兩年來,伽師200多名民族大學生應邀到廣州、佛山接受技能培訓,100多名縣鄉黨政幹部被派往佛山接受業務培訓。雙向掛職、兩地培訓、科技服務和支教、支醫、支農等工作,智力援疆為幫助伽師縣培訓了一大批教育、醫療、農業、旅遊等專業技術幹部和急需人才。
當地幹部頗有感慨地說,人才與智力既是喀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當前喀什的瓶頸。“社會經濟發展起來後,衛生、教育、金融、規劃各個方麵都凸顯一個現實——缺人才。而來自廣東的援疆幹部給我們帶來了智力援助。”
作為一名援疆醫療人員,在農三師圖木舒克市工作的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充分發揮援疆醫療人員的作用,更好地讓該地各族職工群眾得到更廣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這是廣東省中山市博愛醫院產科副主任、婦產科主任醫師何豔君和其他援疆醫生想得最多的問題。
從事婦產科臨床工作近30年的何豔君,細心的她在農三師醫院任副院長一個多月後發現,這裏的廣大婦女對於婦產科知識相當缺乏。特別是少數民族婦女,她們中有很多高齡產婦都不接受產前檢查。當地的這些情況成為何豔君在師醫院開設免費“孕婦學校”的直接動力。
免費“孕婦學校”通過利用周末休息時間對那些準爸爸媽媽進行孕期相關知識的授課,在當地普及了孕期知識。用當地醫生的話來說,這對醫院產科乃至整個醫院的醫療技術都是一個幫助。數據顯示,受此推動,當年醫院分娩量增加了20%.
這僅是廣東援疆醫生在喀什的一個側影。據了解,來自廣東的援疆醫生在當地開創了一係列高難度手術範例,填補了受援醫院多項技術空白。
在圖木舒克市醫院,來自珠海的李軍醫生積極開展了心腦血管疾病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填補了圖市醫院多項技術空白;來自珠海的崔敏和李繼紅醫生在圖木舒克市醫院分別開創了摘除惡性腫瘤手術的先河和創造了剖腹產手術的最快記錄……僅去年,援疆醫生共診治病人7300多人次,搶救危重病人50多人次,實施手術380多例。
廣東醫療品牌打響,患者慕名而來,受援醫院效益顯著提高。據統計,2011年,圖木舒克市醫院業務收入達1024.8萬元,同比增長93%;門診量23229人次,同比增長68%;住院病人4054人,同比增長51.4%;各類手術652台,同比增長92.3%.
智力援建項目有力促進了兩地交往交流交融和民族團結。通過雙向掛職、兩地培訓、科技服務和支教、支醫、支農等工作,幫助受援地培訓教育、醫療、農業、旅遊等專業技術幹部和急需人才,樹立了“廣東幹部”、“廣東醫生”、“廣東老師”等品牌,進一步提高當地幹部素質和群眾知識水平,可謂是“留下不走的援疆隊”。通過兩地交往交流交融活動,增進了民族感情,促進了民族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