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長風,堤岸榕林。踏著從河畔吹來的微風,江門市高新區(江海區)城央綠廊之上人流如織。在青蔥綠意掩映中,老人漫步耍拳,年輕人騎車鍛煉,小朋友則在家長的陪同下追逐嬉戲……如今,這樣愜意的生活場景每天都在江門上演。
2018年,江門市在全國全麵推行河長製研究班上作專題經驗介紹;在廣東省河湖長製考核中,江門連續兩年獲“優秀”等次,在省2018年度河湖長製工作考核中更是以地市第一名的成績登上榜首。最近,作為河長製湖長製工作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市、縣,江門市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4000萬元,是廣東省首個且唯一獲得此項激勵的地級市。
累累碩果的背後,是近年來江門牢固樹立“走在前列、樹立標杆”的目標,突出補短板、強弱項,建機製、強監管,抓重點、求創新,真抓實幹,擔當作為,全力推動河長製湖長製從“有名”到“有實”,全力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新藍圖。
體係建設 全方位構建河湖監管網絡
江門市境內河流總數749條,河網密度大,河湖管護和治理任務十分艱巨。
跨區域河流如何治理?各級河長的責任如何劃分?為此,江門全省率先推行市、縣、鎮、村四級河長製,根據河湖幹支流的隸屬關係,將30條跨縣河湖進行了整合,由19名市四套領導班子成員擔任所有跨縣界河流的市級河(湖)長。下屬各市(區)也參照建立相應的河(湖)長體係,設立縣級河(湖)長99名、鎮級河長784名、村級河長1297名。
同時,江門率先將河長體係延伸到自然村一級,不僅“每條河流都有河長”,而且“每個河長對應一條河流”,實現河長體係全覆蓋。為了做好示範帶頭作用,讓河長職責落到實處,市總河長、副總河長自我加壓,堅持一到兩個月巡河一次。在他們的示範帶動下,在一場場河湖治理戰役中,各級河長湖長發揮著關鍵作用。
為帶動社會公眾積極參與河湖治理和保護,江門又創新設置市、縣兩級“河長助理”和市、縣、鎮三級“河道警長”,因地製宜設立“企業河長”“華僑河長”“人大代表河長”,鎮(街)均成立超過10人的專職巡河隊,專職護河誌願者團隊覆蓋到村一級。目前,江門市已構建“河長+河長助理+河道警長+民間河長+專職巡河員+河道保潔員+護河誌願者”的全方位管河護水工作體係。龐大的河長隊伍正深入治水的“毛細血管”。
自從受聘成為桃源河的“民間河長”,鶴山市民趙德光就養成了“逛河”的習慣。每天早上,無論刮風下雨,他都要先沿著桃源河巡河一圈,再到自己經營的花木場上班。“我不僅每天堅持巡河護河,還自籌資金購置無人機、水質檢測儀、視頻監控等設備設施,自費建立了民間河長工作室和科普室。”趙德光說,如今當地一大批企業家積極為民間河長工作室和科普室捐資捐物。
機製創新 探索河湖管護有效方式
有了河長,“九龍治水”變為“一拳發力”,上下遊的協作機製也逐步建立起來。
近年來,江門通過創新人大立法強保障、創新財政投入強支撐、創新“三個清單”強抓手、創新明查暗訪強監管、創新水質監測強倒逼、創新考核機製強問責,探索了一批可參考可複製的河長製經驗。
2016年,《江門市潭江流域水質保護條例》正式實施,以法規的形式確定河長責任製為潭江流域水質保護的基本機製。以立法先行的潭江流域治理模式為江門全麵推廣河長製打下堅實的基礎後,市級設立潭江水資源保護專項資金和潭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縣級設立河長製專項資金,每年投入不少於1.1億元,確保全市河湖長製工作資金有來源、獎補有重點。
為了明確河長職責,江門創新建立月度水質清單、月度工作清單、月度問題排查清單的河長巡河履職“三個清單”製度。自2017年7月以來,該市以此為抓手共解決河湖問題1.4萬多宗。
在此基礎上,該市聘請第三方社會機構,對全市河湖治理常態化開展暗訪巡查,在媒體設立河湖整治“紅黑榜”,充分發揮社會輿論對各級河長的監督作用。市縣鎮三級在河湖跨界斷麵分別設置水質監測點,每月進行水質監測和通報排名,督促各級河長主動管水治水;在全省第一個建立市縣兩級的河長製工作年度述職製度和以水質指標為重點的河長製考核問責機製,倒逼督促各級河長履職盡責。
全麵推行河長製以來,江門市先後對9名縣級河長、9名鎮級河長進行了約談,對3名鎮級河長就地免職……通過一係列製度機製的建立,江門市河長製湖長製拉開了從“見成效”到“見長效”的序幕。
行動發力 真抓實幹拱衛幸福河湖
開平水網密布、三江彙流,住家船曾是這裏獨特的“風景”。年過六旬的李彩鳳曾是船民之一,交船搬家後每天買菜都會路過江邊看看。“從25歲嫁到開平就一直在船上生活。搬家上岸後,有水有電,孫子讀書也方便了。”看著相伴數十年的住家船“鄰居”陸續離開,她既感慨又欣慰。
去年,江門市組織對住家船“河湖頑疾”進行專項整治,清理271艘住家船,813位船民告別“水上漂”上岸進城,妥善解決船民上岸居住安置問題。住家船專項整治也被列入省河長製五大經驗。
“我們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江門市河長辦有關負責人說,該市早在2018年1月便率先部署開展“五清”專項行動,並結合水利部、省的要求,紮實開展“清四亂”專項行動。隨著“清四亂”“五清”工作的全麵鋪開,江門的河湖麵貌逐步改觀。截至目前,已完成3538宗“四亂”問題和1400宗入河排汙口整治工作,清理河湖漂浮物14.8萬噸,河湖管理劃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4100多公裏河道全部實行常態化保潔清漂管理。
為了推進河湖治理全覆蓋,江門緊扣“讓廣東河更美”大行動工作任務,專門下發了推進西江、潭江流域41條重點支流綜合治理工作的市第1號總河長令,全流域開展水安全保障和劣V類水體治理工作,堤防加固、清淤疏浚、控源截汙等綜合治理措施全麵啟動。
建設萬裏碧道是推動河長製湖長製從“有名”走向“有實”的重要抓手。一年時間,列入省萬裏碧道省級試點的9公裏江門水道南岸城央綠廊碧道已全麵完成,8個市級碧道示範段建設全麵鋪開,目前,全市已完成96公裏碧道建設,計劃至2021年完成360公裏碧道建設。以美麗河湖為基礎構建“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生態廊道,正在五邑僑鄉大地版圖上徐徐延展。
合力治水 聚焦河道汙染源治理
鶴山古勞水鄉,曾經一度因水質問題備受困擾。近年來,鶴山以河長製為牽引,深入開展水環境綜合治理,實行水庫山塘承包退出機製、引進綠色養殖技術、推行魚塘排水申報製度……如今,古勞水鄉水環境逐漸轉好,連一度遠離該鎮的鷺鳥都重新飛回水鄉覓食。
河湖之病表象在水,根在岸上。治水的關鍵是扭住問題、對症下藥、精準發力。全麵推行河長製以來,江門市堅持追“根”溯“源”,量水而行、以水定產,倒逼產業轉型,大力開展工業、農業、生活、林業“四大汙染源”治理。
截至去年底,江門市已全麵完成列入省清單的3793個“散亂汙”企業整治任務。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利用設施率達98.14%,全市畜糞汙綜合利用率達93.39%。實現鎮級汙水廠全覆蓋,全市3304個自然村已覆蓋生活汙水處理設施,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率達到30%以上。2019年新增建設生態公益林17萬畝,完成森林碳彙工程1.08萬畝和森林撫育工程19.91萬畝,完成鄉村綠化美化示範村88條。
通過標本兼治,江門市水質有了“肉眼可見”的改善。2018年以來,江門市自設的河長製水質監測斷麵中,優良水體數量同比上升29.7%,達標水體數量同比上升35.1%。列入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台的12條黑臭水體,11條已實現“初見成效”的目標,1條水質明顯改善,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91.67%。
“接下來,江門市將認真踐行新時代治水方針,堅決貫徹水利改革總基調,打好組合拳,打贏攻堅戰,努力打造河長製湖長製‘升級版’,全力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江門市水利局局長梁君明信心滿滿地說。
■相關
江門將落實最嚴水資源管理製度
近日,《江門市水資源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印發。根據《辦法》,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節約水資源(含地表水和地下水),江門將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製度。
《辦法》所稱水資源,包含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是指存在於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體中的水;地下水是指廣泛埋藏於地表以下的各種狀態的水,包括地熱水、礦泉水。
根據《辦法》,江門市、縣兩級人民政府應當切實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製度,嚴格按照本市下達的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製目標,執行用水總量控製、用水效率控製、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控製製度。同時,從嚴控製工業、農業用水增長,大力節約生活用水,鼓勵各地在原有基礎上繼續提高用水效率,鼓勵非常規水源利用,推廣中水回用,實行節水減汙。
此外,市、縣兩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貫徹落實規劃水資源論證製度。城市總體規劃,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型旅遊開發區、產業園區等開發區規劃,石化和化工、鋼鐵、造紙、紡織、食品、電鍍、製革等重大產業基地規劃,應當開展規劃水資源論證,確保規劃與當地水資源條件相適應。
在使用方麵,《辦法》指出,江門將對水資源依法實行取水許可製度和有償使用製度,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取用水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取水申請(除法律、法規規定的情形外),依法繳納水資源費。
依法應辦理取水許可證的取水戶應全部登記入庫,並建立和完善取水管理台賬。取水戶和由公共供水管網供水被確定為重點用水單位的用水戶應根據《計劃用水管理辦法》實行計劃用水管理,在每年的12月31日前向管理機關報送當年度用水情況和下一年度用水計劃建議。計劃用水管理機關應當於每年的1月31日前核定並下達用水計劃。
此外,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實行定額管理,積極推進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階梯水價製度。單位用水實行計劃用水,並實施超定額、超計劃用水累進加價製度。
而在有供水功能水庫的管理和保護範圍內,市民不得從事網箱養殖、開辦畜禽養殖場等汙染水質的活動,江河兩岸及水庫集水區域不得栽種桉樹等不利於水源涵養和保護的樹種。
發生幹旱災害時,市、縣兩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統一調度、保證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對水源進行調配,優先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生產和生態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