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江門市河長製湖長製因工作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獲得國務院辦公廳4000萬元獎勵,是此次全國11個受激勵的地級市之一。
全力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春日,鶴山沙坪河畔微風習習、桃紅柳綠,水麵碧波蕩漾,碧道、濕地相映成趣,一步一景,處處如畫。沙坪河從昔日的“黑臭水體”,變成如今的網紅“打卡點”,是廣東省江門市全麵推行河長製工作成效的縮影。
近年來,江門市深入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係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積極踐行“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深入推進河長製湖長製,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集中力量啃下一批河湖管護中的“硬骨頭”,河湖麵貌得到改善,獲得群眾和各級的點讚,進一步增強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2018年,江門市在全國全麵推行河長製研究班上作專題經驗介紹;2019年,在廣東省河湖長製考核中,以地市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優秀”等次;日前,作為河長製湖長製工作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市、縣,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一係列的榮譽背後,承載了他們真抓實幹的足跡,也見證了一批河長製“江門經驗”的誕生。
建立“全覆蓋”責任網絡完善“管水護水體係”
全麵推行河長製之初,江門市根據河湖幹支流的隸屬關係,將30條跨縣河湖進行了整合,由19名市四套領導班子成員擔任所有跨縣界河流的市級河(湖)長。下屬各市(區)也參照建立相應的河(湖)長體係,設立縣級河(湖)長99名、鎮級河長784名、村級河長1297名,同時,江門市率先將河長體係延伸到自然村一級,設立自然村河長9000多名,不僅“每條河流都有河長”,而且“每個河長對應一條河流”,實現河長體係全覆蓋。
建立切合地方實際的河長體係後,江門又創新設置市、縣兩級“河長助理”和市、縣、鎮三級“河道警長”,因地製宜設立“企業河長”“華僑河長”“人大代表河長”,鎮(街)均成立超過10人的專職巡河隊,專職護河誌願者團隊覆蓋到村一級。
目前,江門市已構建“河長+河長助理+河道警長+民間河長+專職巡河員+河道保潔員+護河誌願者”的全方位管河護水工作體係,“河長領銜、齊抓共管”治水實踐已然在僑鄉大地蔚然成風。
創新工作機製“見成效”更要“見長效”
河長有壓力,治河才有動力。
為壓實各級各部門治水護水責任,江門市積極探索,創新構建了一整套長效工作機製。
創新人大立法強保障。出台了《江門市潭江流域水質保護條例》,以法規的形式確定河長責任製為潭江流域水質保護的基本機製,實現河長製有法可依。
創新財政投入強支撐。市級設立潭江水資源保護專項資金和潭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縣級設立河長製專項資金,每年投入不少於1.5億多元,確保全市河湖長製工作資金有來源、獎補有重點。
創新“三個清單”強抓手。建立河長巡河履職“三個清單”(月度水質清單、月度工作清單、月度問題排查清單)製度,突出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兩年來共解決河湖問題14000多宗。
創新明查暗訪強監管。聘請第三方社會機構,對全市河湖治理常態化開展暗訪巡查,在媒體設立河湖整治“紅黑榜”,接受社會監督,強化監管效果。
創新水質監測強倒逼。市縣鎮三級在河湖跨界斷麵分別設置1004個水質監測點,每月進行水質監測監測和通報排名。
創新考核機製強問責。出台《江門市河長製湖長製述職方案》《江門市關於強化河長製水質考核問責工作方案》,在廣東省第一個建立市縣兩級的河長製工作年度述職製度和以水質指標為重點的河長製考核問責機製。
全麵推行河長製以來,江門市先後對9名縣級河長、9個鎮級河長進行了約談,對3名鎮級河長就地免職……通過一係列製度機製的建立,江門市河長製湖長製更加規範有效,也拉開了從“見成效”到“見長效”的序幕。
管好“盆”和“水”開展“五大行動”
“以前廣場周圍的河道全是住家船,水麵上都是垃圾,經常發出陣陣臭味。現在住家船清完了,視野好了,水也幹淨了,很舒服,我經常來這裏鍛煉。”談起住家船治理前後的變化,市民林阿姨感觸尤深。
去年,江門市以“高度、力度、溫度”的舉措,組織對住家船“河湖頑疾”進行專項整治,清理271艘河湖住家船,813位船民告別“水上漂”上岸進城,妥善解決船民上岸居住安置問題,達到讓船民滿意、岸上群眾滿意、上級滿意的“三贏”局麵。
同時,江門市大力開展河湖“清四亂”“五清”(清理非法排汙口、清理水麵漂浮物、清理底泥汙染物、清理河湖障礙物、清理涉河湖違法違建)行動,完成3538宗“四亂”問題和1400宗入河排汙口整治工作,清理河湖漂浮物14.8萬噸,超額完成1108公裏河湖管理範圍劃定工作,4100多公裏河道全部實行常態化清漂管理。全力推進“讓廣東河更美”大行動,啟動轄區41條重點支流全流域綜合治理工作。
為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高標準規劃建設廣東萬裏碧道重要工作部署,江門市迅速行動,高標準推進,一年時間,列入省萬裏碧道省級試點的9公裏江門水道南岸城央綠廊碧道已全麵完成,8個市級碧道示範段建設全麵鋪開,目前,全市已完成96公裏碧道建設,計劃至2021年完成360公裏碧道建設。“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生態廊道在僑鄉大地徐徐展開,水生態改善帶來的良好效益開始釋放。
堅持“根”上求治抓好河道汙染源治理
實行水庫山塘承包退出機製、引進綠色養殖技術、推行魚塘排水申報製度……江門市堅持多管齊下,狠抓河道汙染源治理,特別是創新水產養殖業汙染防治機製,收到良好的成效。
問題在水裏,根源在岸上。全麵推行河長製以來,江門市堅持追“根”溯“源”,量水而行、以水定產,倒逼產業轉型,大力開展工業、農業、生活、林業“四大汙染源”治理。
截至去年底,江門市已全麵完成列入省清單的3793個“散亂汙”企業整治任務。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利用設施率達98.14%,全市畜糞汙綜合利用率達93.39%。實現鎮級汙水廠全覆蓋,全市3304個自然村已覆蓋生活汙水處理設施,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率達到30%以上。2019年新增建設生態公益林17萬畝,完成森林碳彙工程1.08萬畝和森林撫育工程19.91萬畝,完成鄉村綠化美化示範村88條。
通過標本兼治,江門市水質持續向好。2018年以來,江門市自設的河長製水質監測斷麵中,優良水體數量同比上升29.7%,達標水體數量同比上升35.1%。列入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台的12條黑臭水體,11條已實現“初見成效”的目標,1條水質明顯改善,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91.67%。
水美僑鄉,幸福河湖。“全麵推行河長製沒有完成時,隻有進行時!”江門市市水利局局長梁君明表示,接下來,江門市將認真踐行新時代治水方針,堅決貫徹水利改革總基調,打好組合拳,打贏攻堅戰,努力打造河長製湖長製“升級版”,全力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