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起,作為廣東經濟“壓艙石”的58萬製造業企業,可以在更有競爭力的營商環境中輕裝上陣了。
24日,廣東省政府公布《廣東省降低製造業企業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幹政策措施》(下稱“實體經濟十條”),從用地、人力、用電、運輸、融資等生產經營環節和稅收、營商環境等三方麵降低企業成本。預計2017年至2020年累計可為企業直接降成本2600億元,2017年當年就能降成本620億元。當日下午,珠海雲洲智能無人船公司董事長張雲飛得知新政策後笑說:“相當於今年每過一秒,就能省1900元!”
廣東“實體經濟十條”從支持工業企業盤活土地資源提高利用率、支持培育製造業新興支柱產業、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改造“三管齊下”,聚焦於製造業企業“降本”後如何“增效”。省經信委副主任吳東文透露,未來廣東將以高端智能裝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為方向,打造萬億級製造業新興產業。
改革開放30多年,製造業是廣東的立省產業。盡管廣東第三產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但全省六成的產值、超八成的研發投入和創新成果、九成的出口、六成的就業來自製造業。製造業強則廣東強,製造業穩則廣東穩。上世紀90年代,“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創新創業人才來粵。近年來,隨著營商環境優勢相對弱化,成本增高,廣東正積極重塑營商環境新優勢,大力振興實體經濟。
省政府副秘書長鍾旋輝說,“實體經濟十條”展示了廣東對降低製造業成本、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的決心和力度,是我省按照中央決策部署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振興實體經濟的重大舉措,也是降低企業成本、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創新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