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回望•奮鬥之路

78年前,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成立
抗日勁旅保家國 血肉長城譜壯歌

時間 : 2021-06-10 09:56:46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東江縱隊紀念館.jpg

坐落在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朱明洞區內的東江縱隊紀念館。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在風景秀麗的羅浮山白蓮湖畔,東江縱隊紀念館被青山環抱,莊嚴肅穆,這是為紀念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所設的紀念館之一。

  1943年12月,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整合其他抗戰力量,成立東江縱隊。在抗日戰爭中共進行大小戰鬥1400餘次,殲滅日偽軍9000餘人,建立了總麵積6萬餘平方裏、人口約450萬的抗日根據地和遊擊區,有2500餘名指戰員英勇犧牲。作為開辟華南敵後戰場和堅持華南抗戰的人民抗日遊擊隊主力部隊之一,東江縱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成為一支擁有一萬多兵力的抗日勁旅,被中共中央軍委譽為“廣東人民解放的旗幟”。

  最近,我們走進深圳、惠州、東莞等地東江縱隊的紀念館、舊址,當年發生在東江邊上的抗戰往事再次浮現在眼前。

  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共中央高度重視廣東地區的抗日鬥爭,派廖承誌、潘漢年和張雲逸到香港、廣州組建八路軍辦事處,開展統戰工作和動員民眾抗日。1938年4月,成立了中共廣東省委。同年10月,日軍侵占東江下遊各縣及廣州後,中共中央即電示廣東省委和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在東江敵占區開拓遊擊區。

  1938年10月11日,由40多位土洋村民組成的“壩崗自衛隊”,埋伏在海岸線處,伺機襲擊一支日軍,由此打響了抵抗日軍登陸大亞灣的第一槍。

  土洋村,坐落在大鵬灣旁,背靠群山,麵臨碧海,左側是大鵬半島,右側是九龍半島。大鵬灣是深水海灣,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正式成立後的第一個司令部所在地,就位於深圳土洋村。最近,我們來到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湧街道土洋社區的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庭院中的龍眼、烏柏等古樹鬱鬱蔥蔥、枝繁葉茂,一座風格獨特的黃色建築矗立在眼前。

  “當時就是在這裏,司令部曾生等人簽署《東江縱隊成立宣言》,並對外公布東江縱隊成立。”據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講解員李美年介紹,1943年12月2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改成“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

  1944年8月,為廣東人民抗日武裝的全麵發展指明方向的土洋會議在這裏召開。

  與會黨員之一李惠群留下了一份親筆寫的《土洋會議》手稿。根據手稿記錄,會議一致通過了《關於今後工作的決定》,提出了十項工作,其中第一項就是要在全省繼續放手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廣泛開展敵後遊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與發展新的遊擊區。

  土洋會議後,中共廣東省臨委將會議情況向黨中央和南方局作了報告。中共中央複示:完全同意會議所提出的工作方針和任務……並要注意開展廣西和向北發展的工作。

  根據土洋會議的決定,東江縱隊擔負起了北進和東進的戰略任務。羅浮山密林環繞,隱蔽性強,從地形和地理位置來看都有著深厚的戰略優勢。東江縱隊在鞏固和發展惠東寶抗日根據地的基礎上,集中主力向北挺進,創建羅浮山以北,翁源以南,東江、北江之間的抗日根據地,同時積極組織力量向東發展,創建東江韓江間的抗日根據地,全麵發展東江敵後抗日遊擊戰爭。

  1945年5月,廣東省臨委領導機關和東江縱隊司令部、政治部及後勤機關先後進入羅浮山根據地。其中,司令部設在衝虛觀。如今的衝虛觀,南臨白蓮湖,掩映在蒼鬆古柏之間,環境清幽,是羅浮山風光的精華所在。彼時,作為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衝虛觀是廣東黨組織曆史上多次重要會議的舉辦地。1945年7月6日至22日,中共廣東省臨委在衝虛觀召開的幹部擴大會議,傳達了貫徹黨的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關於華南戰略方針的指示,總結了抗戰以來廣東黨組織的經驗教訓。會議決定撤銷廣東省臨委和東江軍政委員會,成立中共廣東區委員會(簡稱“廣東區黨委”),並通過幾項重要決議,這次會議在廣東黨組織曆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抗戰八年,東江縱隊始終堅持在華南一帶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戰鬥。據不完全統計,東江縱隊共作戰1400餘次,殲敵9000餘人。1945年,朱德總司令在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包括東江縱隊在內的華南抗日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創辦廣東敵後戰場革命報紙

  抗戰時期,為了傳遞信息、鼓舞士氣,辦報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途徑。我們前不久在東莞大嶺山鎮大王嶺村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中,找到了《大家團結報》的辦報舊址。1940年10月,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大隊(東江縱隊前身)挺進大嶺山區創建抗日根據地。次年1月,第三大隊在此創辦了《大家團結報》,這是抗戰時期廣東敵後戰場第一份革命報紙。

  彼時,為何要辦這份報紙?原大家團結報社負責人杜襟南曾在文章中回憶道:“我們剛到那裏的時候隻有100多人,剛剛占一個地盤,他(曾生)就要辦報紙,我覺得很不簡單。他說:‘辦報紙很重要,可以宣傳我們的政策。你們在東莞應該很清楚,這裏很多土匪,每個都占了一定地盤。為了表示我們是共產黨,和別人不同,我們必須辦個報紙。’”

  後來《大家團結報》與《新百姓報》等合並,成為《前進報》的前身。東江縱隊成立後,《前進報》成為東江縱隊的機關報。我們在位於惠州羅浮山內的東江縱隊紀念館中看到,那台用於印製《前進報》的珍貴印刷機,就位於第一展廳的正中央,羅浮山景區黨委委員、東江縱隊紀念館館長曾慶香向我們講述了它曆經60餘年的滄桑曆史:1941年,原博羅日報社社長、進步人士陳潔通過多方募資購得這台印刷機,直至1944年,日軍大掃蕩,《博羅日報》不得不停印,為了避免印刷機落入日寇手中,陳潔等人將機器埋藏在博羅附城農民陳錦青家裏。數月後,東江縱隊司令部遷至羅浮山,為了方便印刷進步刊物,陳潔將印刷機的埋藏點告訴了東江縱隊。東江縱隊五支隊政治處主任韓繼元派十多名戰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硬是用扁擔將這部笨重的印刷機抬回,交給東江縱隊前進報社使用。

  抗戰期間,宣傳工作成為教育人民、團結各階層人士的重要手段和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作為當年在華南地區有相當影響力的報紙,《前進報》指導了東江抗日根據地乃至廣東地區的抗日鬥爭。從1942年3月至1945年9月,《前進報》共發行100多期,為東江縱隊奪取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抗戰勝利後,東江縱隊北撤,無法把印刷機帶走,隻好將其拆散埋在朝元洞附近。而報社工作人員廖榮因腿受傷不能跟部隊遷移,就以僧人身份隱居在朝元洞,負責保護這部印刷機。直至新中國成立後,廖榮將此機運往惠陽印刷廠使用。

  如今被定級為國家二級文物的印刷機,亦向我們展現了那段艱苦卓絕的辦報歲月。為鼓舞士氣、發動群眾,東江縱隊還通過演話劇、開學院等形式,為廣東人民堅持敵後抗戰構築了強大的文化輿論陣地。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南國初春的白蓮湖畔,鬆柏蒼翠,黨旗鮮豔。距惠州東江縱隊紀念館落成開館已有17個年頭。開館以來,紀念館每年接待參觀學習人數超過100萬人次,當中既有前來鍛煉學習的黨員幹部,也有進行實踐的大中小學生和專程到訪參觀的遊客。

  近年來紀念館以東縱紅色革命文化為題材,深入挖掘研學資源,打造青少年學生研學教育新產品,推出以“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等為主題的教學活動。目前紀念館已組織接待了粵港澳各地師生約10萬人次開展研學遊活動,學生們在研學中進一步堅定了理想信念。

  與此同時,由東縱紀念館誌願服務隊組織開展的、麵向周邊社區和校園的紅色宣講活動,正在讓紅色文化以鮮活的方式“走出去”,進一步擴大了東縱精神的影響力。據悉,紀念館舉辦的紅色文化進村、進學校的宣講活動已達30場,百姓和學生足不出門、足不出校就能共享紅色文化繁榮成果。

  2020年1月初,曆經近3個月的修繕後,東縱紀念館以嶄新的麵貌再次與遊客見麵。據曾慶香介紹,提升後的展陳除豐富了一部分珍貴的圖片和史料內容外,在布展形式上做到了“有聲有色”,極大地提高了參觀者“看、聽、悟”相結合的體驗。

  如今走在展廳內,我們不僅能從實物展品和照片中了解到東縱的曆史故事,還可以在電子屏幕上播放的珍貴影像畫麵中感受到東縱戰士們不畏艱險、奮勇抗敵的精神。而即使不在現場,人們也可以通過景區公眾號搭載的“VR全景漫遊”“智能語音講解”等功能,“走進”紀念館了解這段抗戰曆史。精致的手繪漫畫、VR遊覽,配上專屬的解說和音效,讓遊客得以身臨其境,獲得“沉浸式”的紅色文化體驗。

  為了更好地傳播東縱文化、傳承東縱精神,惠州東江縱隊紀念館計劃與東莞東江縱隊紀念館、深圳東江縱隊紀念館、惠州東湖旅店等東縱曆史文化場館加強相互聯動,並舉辦各式各樣的紅色文旅活動,讓紅色故事直抵人心,紅色基因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