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位於佛山的季華實驗室(先進製造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迎來重大進展:實驗室科研園區一期項目提交驗收,預計下半年即可正式進駐;深圳灣實驗室(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廣東省實驗室)也在前不久公布了最新進展:揭牌成立僅約一年,已組建49支科研團隊,集聚了數十位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參與實驗室建設。
自2017年底首批4家啟動以來,我省目前正在推進建設的省實驗室共3批10家。作為省委、省政府對標國內外最好最高最優打造的戰略科技力量,廣東省實驗室聚焦重大需求和緊迫任務精準發力,科研攻關、人才引進、體製機製創新駛入“快車道”,取得新成效。
疫情攻關獲多項原創成果
對於廣東省實驗室而言,應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猶如一場科研攻關能力的大考。
作為2017年首批啟動建設的廣東省實驗室之一,生物島實驗室(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中快速響應,自1月23日起先後部署一批研究項目,覆蓋快速檢測、應急藥物、致病機理和疫苗研發等重點領域,“麵向新冠肺炎全診療流程的智慧篩查、診斷與預測係統”便是其中之一。
不久前,生物島實驗室牽頭的研究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發布了新冠肺炎AI篩查和輔助診斷係統最新研究及應用成果。研究團隊基於50餘萬份臨床影像學大數據,運用深度學習等多種人工智能前沿技術,開發出基於胸部CT和X—ray的新冠肺炎AI輔助診斷係統。實驗室科技發展部負責人高鋒介紹,係統1.0版本於2月中旬率先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運用,3月中旬被送往戰疫主戰場湖北,得到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等單位好評。
深圳灣實驗室也在第一時間啟動科研攻關。
“深圳灣實驗室專注於新冠肺炎的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實驗室科研部副部長曹陽介紹,1月25日,啟動新冠科研攻關專項,對內鼓勵科研人員開展攻關,對外設立開放基金項目,內外聯動快速響應,係統開展傳播風險、侵入機製、藥物篩選、新藥研發等多個領域研究。
假病毒係統的建立是深圳灣實驗室成果之一。“人工假病毒某些表達機製與新冠病毒具有相似性,但本身沒有傳染性,是相對安全的實驗體係。”曹陽說,這套係統為相關藥物的快速篩選和評估提供了技術支撐。
以生物島實驗室、深圳灣實驗室為代表,廣東省實驗室體係在此次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省市立項及省實驗室自主立項項目共39個,取得快速檢測試劑盒、心電醫療設備、重離子微孔膜防護口罩及“老藥新用”等10餘項首創、原創性成果。
各出招數探索特色運行機製
廣東省實驗室在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中的主動作為,響應快、立項準,與其運行的製度體係密不可分。
“省實驗室是帶有探索體製機製創新基因而誕生的,在人事、財務、薪酬、科研組織等方麵都賦予了自主權。”省科技廳實驗室處相關負責人說,省實驗室在管理模式上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製,“科學家治理確保用好科研立項自主權,快速部署任務。”正是憑借這些自主權限,使得科學家的專業警覺性與敏銳感,在疫情防控科研攻關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
堅持科技創新與製度創新雙輪驅動,省實驗室不僅是廣東重點打造的戰略科技力量,還是科技體製改革的“試驗田”。省級層麵、承建地市以及省實驗室本身,都在不斷探索適應科研實際需求的管理運行機製。
一室一策,不同實驗室各有招數——
位於東莞的鬆山湖材料實驗室(材料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在國內率先提出“創新樣板工廠”概念。“名義上是工廠,本質上仍是實驗室,是將有一定科研基礎和初步成果、距產業化僅一步之遙的項目、團隊引入實驗室,打通成果轉化和創業的最後一公裏。”實驗室綜合事務管理部部長王玉文說。
如今,創新樣板工廠已引進18個項目,涵蓋新型金屬和合金材料、新能源與清潔能源、第三代半導體與器件等前沿領域。疫情期間,創新樣板工廠引進的光子團隊借助自身優勢,用飛秒激光技術對生產熔噴布設備的噴絲板進行精密加工,為解決熔噴布產能與質量問題提供了科技支撐。
季華實驗室則以設立青年創新基金作為招攬人才的法寶。實驗室綜合管理處處長謝文韜介紹,基金每年出資1500萬元,鼓勵博士、碩士在原來課題基礎上繼續深化研究,今年首期已資助15個項目,涉及資金579萬元。
帶動地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室一策,專項支持。省實驗室采取省市共建模式,承建地市政府作為建設主體,在基礎建設、資金支持和配套政策等方麵給予大力支持。而隨著省實驗室建設不斷推進,戰略科技力量對所在地市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反哺作用正在凸顯。
“非常開心能回到廣東家鄉並加入季華實驗室,希望能為季華實驗室和佛山市引入高端人才團隊及承擔重大項目作出貢獻。”4月27日,在葉恒強院士優粵佛山卡授卡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葉恒強說。原籍廣東番禺的葉恒強,也是季華實驗室成功全職引進的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這標誌著佛山全職引進中國兩院院士實現“零的突破”。
在深圳,光明科學城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重點創新平台,而深圳灣實驗室作為光明科學城科技創新核心架構,將在協同大灣區優勢科研力量等方麵發揮優勢作用。
在東莞,鬆山湖材料實驗室充分發揮自身作為鬆山湖科學城核心組成部分作用,推動中科院與東莞合作共建鬆山湖科學城,引入更多中科院戰略資源。
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省實驗室布局領域緊緊圍繞當地主導產業,如汕頭聚焦化學與精細化工、潮州關注陶瓷材料和食品精加工、湛江主攻海洋裝備和海洋養殖……
“以省級財政投入引導地市加大力度建設重大創新平台,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力量,引領當地走向高質量發展。”省科技廳實驗室處負責人如此解讀建設省實驗室的引領帶動作用。
如今,3批10家廣東省實驗室已覆蓋15個地級市,省實驗室建設正快馬加鞭,一批突破型、引領型、平台型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和原始創新策源地正在廣東各地茁壯成長。
培育百年平台 積累優勢贏得未來
網絡信息、再生醫學、先進製造、材料、化學化工、海洋、生物醫藥、現代農業、先進能源、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細數10家廣東省實驗室所布局的領域,無一不是當今科技發展的前沿與熱點。自2017年底啟動首批4家廣東省實驗室建設以來,按照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的目標,堅持戰略科技力量定位,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
科技引領作用逐步增強。2019年,廣東省實驗室承接15項國家重大項目,鬆山湖材料實驗室研究成果“基於材料基因工程研製出高溫塊體金屬玻璃”入選“2019年度十大科學進展”。
科技協同攻關機製更完善。以目標定任務、以任務配資源的體製優勢,使得省實驗室集聚了一批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的重要科研力量集中攻關,如鵬城實驗室一項目便彙聚20餘家機構協同攻關,團隊成員達234人。
引才聚才虹吸效應初顯。從院士等高端人才到大批碩士、博士等青年科技工作者,省實驗室正逐步建立梯次接續、領域專精、層級高端的人才隊伍,截至去年年底,第一、二批省實驗室采取固定與流動相結合方式聘用人員近2800人,其中超八成擁有博士、碩士學曆。
十年育人,百年育平台。建廣東省實驗室,更看重的是積累優勢,贏得未來。從這個角度看,廣東省實驗室建設任重道遠,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