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府辦〔2004〕15號 |
━━━━━━━━━━━━━━━━━━━━━━━━━━━ |
轉發省財政廳關於編製2004年省級財政 |
yabo 11选5
二○○四年一月十九日 |
關於編製2004年省級財政收支預算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的意見
(省財政廳 二○○四年一月二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的有關規定,為了貫徹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國務院關 於編製2004年中央預算和地方預算的通知》(國發[2003]25號)精神,結合識財政收支 狀況,按照推進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製要求,優化支出結構, 提高財政收入質量和支出績效,現就編製2004年識財政收支預算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提出如下意見:
一、2004年我省麵臨的財政經濟形勢和編製2004年預算的指導思想
2004年,世界經濟將緩慢複蘇,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加快。同時,國家繼續實行積極財 政政策,進一步擴大內需、擴大對外開放。隨著扶持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拉 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將進一步顯現,宏觀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省經濟的發展。但也麵臨國際貿 易保護主義加劇,國家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城鄉就業存在結構性矛盾,地區間發展不平衡, 城鄉發展不夠協調等問題。綜合以上各種影響因素,預計2004年我省經濟總體上將繼續保持 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態勢。
經濟的發展雖然為2004年識財政收入的平穩增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識財政仍麵 臨許多減收增支因素。在收入方麵,所得稅分享及出口退稅負擔機製改革削弱了地方收入增 長潛力,利率下調和電價調整的遞延影響、金融保險營業稅繼續抵扣,落實再就業、支持高 新技術產業發展、減輕農民負擔等政策性減收因素較多。在支出方麵,為落實十六大提出的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需要不斷加大財政保障力度,保穩 定、保運轉、保安全、保改革、保重點等方麵的支出不斷增加。因此,2004年識財政收支 矛盾仍將十分突出,增收節支工作一刻也不能放鬆。
根據對2004年財政經濟形勢的分析,編製2004年識財政預算總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工作 部署,按照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堅持“生財有道、聚財有方、用財有規”的原則, 依法理財,促進發展。嚴格依法征稅,做到應收盡收;建立激勵型機製,確保財政收入穩定 、有效增長;落實出口退稅負擔政策,促進外貿出口增長;全麵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 民負擔。繼續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新增財政資金重點向“三農”傾斜,向社會發展傾斜, 向環境保護、擴大就業及完善社會保障體係傾斜,保障重點支出需要。堅持製度創新,不斷 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和“收支兩條線”改革,提高預算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有效運用財政分配政策,促進全省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2004年識預算編製的原則
為了維護財政預算的嚴肅性、合法性和權威性,確保預算收支平衡、完整統一、真實可靠, 做到公開透明、準確預算,2004年識財政預算收支安排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一)依法編製預算,堅持增收節支、量入為出。識財政收入增長要與全省國內生 產總值的增長相適應。要按照政府的職能要求,安排預算支出,要有利於促進發展,培植和 擴大財源,增加財政收入。稅收收入安排要積極穩妥,依法征稅。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出口 退稅政策,加大財政對一般貿易出口的扶持,支持我省外貿出口保持一定的增長。要依法加 強非稅收入的收繳和管理,確保按規定應納入預算管理的非稅收入全部足額納入財政預算。
(二)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到期項目支出一律收回。根據《預算法》,按照公共財政 要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認真解決好財政“越位”和“缺位”問題。凡2003年到期的支出 項目一律取消,收回資金作為2004年識可用財力,重新編製支出預算。如確需延續安排的 ,必需經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同意。
(三)確保政權運轉。保證政權機關運作和執法辦案必需的基本支出,特別是省委、 人大、政府、政協、紀委等機關的正常運轉支出,維護社會安全和穩定的公檢法司支出,以 及外事和人民團體人員經費和公務活動的必要支出。
(四)確保重點支出需要。確保教育、“三農”、科學、衛生、建設文化大省、計劃 生育等重點支出需要,並保證財政對教育、科學的投入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加大財 政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重點支持公共衛生體係建設和農村醫療衛生建設,改善農村醫療 衛生條件,構建保證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屏障。新增的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 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特別是東西兩翼、北部山區。加強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工作力度,繼續免 收農村困難家庭子女書雜費等。
(五)確保改革和社會穩定。落實好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支出。支持 國有企業改革,安排好就業和再就業所需經費;加大對農民增收減負、農村稅費改革、農民 參加新型合作醫療補助、農村“四難”問題以及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麵的支出力度。
(六)集中財力辦大事。確保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十項民心工程”、“十大工程” 以及山區工作會議各項資金的落實。保證省人大提出而又有財政支付能力的議案的開支需要 ,解決好熱點、難點問題。改革財政投融資體製,財政用於經濟建設投資的支出逐步退出競 爭性領域,減少財政無償撥款,重點通過參股投資、貼息等方式,引導和扶持基礎設施和基 礎產業的發展,支持環境汙染的治理,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七)落實“收支兩條線”、厲行節約。行政性收費收入、罰沒收入等要按規定納入 預算管理,部門支出實行預算製。行政事業單位購建辦公樓必須嚴格執行國務院[2003]25 號文的有關規定,2004年原則上不受理購建和裝修辦公樓的財政支出,確實特別需要購建裝 修辦公樓的,必須經紀檢、監察、計劃、編製等部門嚴格審核、立項後,按簡樸、莊重、大 方、嚴禁奢華的原則安排支出。
(八)細化預算內容,實行零基預算。根據財政部有關要求,改變“基數加增長”的 做法,法律法規規定增長的事業費不與單位基數掛鉤。行政事業單位一般性支出實行零增長 。行政事業單位確因特殊需要增加支出的,必需經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同意。
(九)強化規範性、提高透明度。繼續推進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購改革 ,認真清理省直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經營性資產,逐步實現預算編製的科學、規範、透明。 利用信息網絡等現代化手段,加大人大對預算編製和執行的監督力度;加強對財政資金使用 及使用效果的財政監督和評價,確保財政資金的有效性、安全性。
(十)建立激勵機製。改革和完善對市縣財政轉移支付和專項補助製度,建立激勵型 財政轉移支付製度,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實現全省財政、經濟有效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