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政協廣東省委員會主席會議關於
對我省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引資水平的建議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根據省政府領導的意見,現將《政協廣東省委員會主席會議關於對我省進一
步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引資水平的建議》及省政協經濟委員會調研組《關於我省改
善投資環境提高引資水平的調研報告》轉發給你們,請認真研究,積極吸收有關
建議,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提高引資水平,促進我省的現代化建設。
政協廣東省委員會主席會議關於對我省
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引資水平的建議
(2004年8月3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7月22日,省政協召開第十六次主席會議,聽取了省政協經濟委員會關於
對我省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引資水平”的專題調研情況彙報,並進行了
認真的討論,會議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
全麵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通力合作,有力地促進了我
省投資環境的改善,綜合競爭力和吸引力不斷增強,吸收外資的規模不斷擴大,
質量和水平逐步提高。但麵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全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進一步形成,外商投資戰略調整,長三角、環渤海等地區的迅速崛起,吸引外資
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為此,廣東要做到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必須按
照科學發展觀要求,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引資水平。
一、認清形勢,樹立信心,進一步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 麵對我省麵臨的機遇和挑戰,要進一步正確判斷我省當前投資環境和吸引外
資的總體形勢,加大對省情的宣傳力度,統一幹部群眾的思想認識。進一步深刻
理解和貫徹張德江書記關於“追兵就是標兵,對手就是老師”的講話精神,既要
克服盲目自大、安於現狀的思想,又要摒棄妄自菲薄、悲觀失望的情緒,增強憂
患意識、機遇意識和緊迫感,樹立信心,抓住機遇,鼓足幹勁,繼續努力,營造
更好的投資環境,再掀我省招商引資工作的新高潮。
二、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吸收外資的整體合力 借鑒江蘇等省市的經驗,成立引資工作領導小組,由省領導任組長,成員包
括省外經貿、發展改革、經貿、台辦、工商、稅務以及海關、檢驗檢疫等有關部
門的主要負責同誌。定期召開吸收外資聯席會議,對重大政策的製定和實施、重
點領域開放、重點項目的規劃和組織對外招商,對吸收外資工作中的重點、難點
問題予以協調和解決,以更好地增強吸收外資的整體合力。要不斷完善全省口岸
工作的協調、督察、應急機製和相應的工作製度,加大對“大通關”的指導,加
強各有關部門服務意識的培養,工作協調與配合,提高口岸綜合管理水平和服務
質量。
三、深化改革,進一步優化政務環境 進一步貫徹落實省政府《關於進一步優化廣東投資軟環境的若幹意見》(粵
府〔2002〕11號),把營造有利於創業、辦事的政務環境,作為改善投資
環境的重點來抓。一是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意識。進一步整治亂收費,認真
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公開收費項目,方便群眾監督。進一步整合理順路橋設施
收費項目,加快推進全省範圍用電“同網同價”,努力降低公用事業收費標準,
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二是深化行政審批製度改革,提高服務水平。要認真執行行
政許可法,自覺依法辦事,提高執法水平,不斷完善法製環境。要進一步增強服
務意識,形成“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共識,自覺方便客商辦事,努力為客商服
務。對非限製類外商投資項目的立項、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合同、章程切實,要做
到合並審批,提高工作效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行政服務中心”的管理,使之
名符其實。各地要進一步重視工業園區的配套設施建設,為外商和職工提供盡可
能好的生產、生活便利,提供更切實的安全保障,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要由勞
動保障部門牽頭,協調解決外資企業“招工難”的問題。大力推進“電子政務”
,加快建設廣東省外商投資服務網站,構築統一的服務平台,進一步提高政府工
作透明度和效率。三是加快廣東“大通關”建設。推進通關作業製度改革不斷深
化,加快推進加工貿易企業與海關、外經貿等部門之間的聯網監管和加工貿易監
管的電子化,提高通關能力與通關速度。
四、加強宏觀調控,著力解決用地、水電、用工問題 資源性問題的解決要依靠政府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土地、水電、勞力資源的
短缺,嚴重影響投資環境,各地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在製定地區發展規劃時,應
著眼於遠期目標和中、短期目標的結合。加強對土地合理利用的規劃,加強對高
新技術項目招商的引導;加大能源建設力度,加強環境保護,使區域保持可持續
發展的優良態勢;各級勞動部門應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優勢,牽頭做好
組織招募勞動力工作,為外資企業排憂解難。
五、加強規劃和指導,提高招商層次,改進招商的方式方法 一是修訂規劃,提高招商檔次。在積極引進港、澳、台投資的同時,重點開
拓美、日、歐等發達國家資本市場,重點吸引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大項目、核
心項目,大力吸引跨國公司來粵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采購中心。加大服務
貿易、農業開發領域吸收外資的力度。二是建設招商項目庫,推動重點招商。設
立項目庫建設小組,規劃和指導關鍵產業和核心項目的吸引外資工作,促進配套
產業群在不同地區的發展。比如在珠三角地區,重點是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
,推動產業群進一步做強做大。廣州市圍繞汽車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零部件
配套項目建設。茂名、惠州、湛江圍繞石化項目的建設,進一步推動中下遊配套
項目以及服務貿易領域項目的建設,盡快形成產業群。三是健全投資促進體係,
創新招商方式。各地成立專門的投資促進機構,構建由政府監管的社會化、市場
化招商網絡;建設海外招商工作站、辦事處,探索有效的海外招商模式;加強網
上招商工作,提高網上招商洽談成效。
六、拓寬渠道,形成吸收外資新的增長點 一是用好《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的政策,盡快完善配套政策、
產權交易市場和相關中介服務,推動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二是落實好省政
府同意的《鼓勵跨國公司在廣東設立地區總部的管理辦法》,吸引跨國公司到珠
三角設立地區總部,使珠三角地區逐步成為華南乃至東南亞地區的采購中心、信
息中心、技術中心和服務中心。三是充分發揮各地園區招商引資的載體作用,按
“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原則,對各類園區進行適當引導,
明確產業分工,使園區從綜合園區向專業園區發展。建議省注意總結辦好南沙經
濟開發區、鬆山湖開發區、中山火炬開發區、大亞灣開發區等幾個示範園區的經
驗,推動全省各地工業園區建設,發揮其在招商引資中的作用。重點吸引跨國公
司和國際大財團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高新技術產業,設立地區總部和研發
中心,推動投資由生產製造型向生產製造結合技術開發型轉變,提高對引進技術
的消化、吸收和創新能力。
七、擴大腹地,推進東西兩翼和山區擴大吸收外資 根據珠三角地區目前土地、勞力資源製約壓力逐漸加大和部分產業急需轉移
的情況,我省應不失時機地擴充接納投資的腹地,推進東西兩翼和廣大山區擴大
吸收外資工作。一是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山區發展的決定》,
不斷完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東西兩翼和山區吸收外資的能力。二是
製定相應鼓勵政策,引導珠三角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向東西兩翼和山區發展。三
是針對東西兩翼和山區的特點,開展專題招商引資和投資推介活動,充分發揮其
在吸收外資方麵的巨大潛力,從整體上提高全省吸收外資的規模。四是辦好各類
職業技術院校,大力加強對當地富餘勞動力的培訓,既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又
引導其克服思想上的等、靠、要觀念,為外資企業的進入提供盡可能高質素的勞
動力。
八、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機遇,促進我省與港澳區域合作上更高的水平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和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合作安排的實施,是我省改
善投資環境,提高引資水平的大好機遇,要充分利用這一機遇,加強粵港澳之間
的交流與合作,多做具體工作,貴在抓好落實。一是要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多
形式、多領域聯合推介“大珠三角”,聯合對外招商、開拓國際市場和開展跨國
投資。要與港、澳相關機構建立合作機製,使聯合招商製度規範化、製度化。二
是要更多地吸引港澳法律、會計、管理谘詢、金融、旅遊等服務業行業和專業人
士進入廣東省發展,提升廣東省服務業和製造業的水平。三是要加強服務,著力
推動IT等高新技術行業在粵投資的港澳台企業增資擴產,設立研發中心,開發有
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打造國際名牌,增強帶動和輻射能力。
關於我省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引資水平的調研報告
省政協經濟委員會調研組
(2004年6月)
根據省政協年度工作安排和主席會議決定,由省政協經濟委員會部分委員和
省外經貿廳派員組成的兩個專題調研組,以省政協副主席王兆林為顧問,經濟委
員會主任紀力清、副主任湯彤海、楊芹溪為組長,圍繞“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引
資水平”問題,在聽取省外經貿廳有關情況通報後,於4月下旬至5月上旬,分
別赴廣州、深圳、珠海、汕頭、東莞、肇慶、清遠、潮州等市,開展專題調查研
究。調研組聽取了當地黨政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有關情況介紹,召開了多場外資
企業代表座談會,實地考察了部分工業園區和外資企業,認真聽取有關人士的意
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調研組進行了多次認真的討論,形成了“關於我省改善
投資環境,提高引資水平”的調研報告。
一、我省改善投資環境,引進外資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省第八次黨代會以來,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地堅持
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全麵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優化廣
東投資軟環境的若幹意見》等一係列政策措施,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通力合作
,有力地促進了我省投資環境的改善,綜合競爭力和吸引力不斷增強,吸收外資
的規模不斷擴大,質量和水平逐步提高。1979年至2003年,全省實際吸收外商
直接投資累計1405億美元,占全國的28%。其中2003年達155.8億美元,實現
了曆史性跨越。近年來,我省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引資水平工作出現以下幾個特
點:
(一)重視改善綜合發展環境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全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長三角、環
渤海等地區迅速崛起,外商投資戰略調整,我省的先發優勢和地緣優勢有所弱化。
麵對這一新形勢,我省各地普遍將改善投資環境的重點放在改善綜合發展環境上。
即在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有可能給予外商某些優惠政策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健全
法製、規範政府服務和提高服務質量與水平,更加重視改善人文環境、生態環境
和生活環境,更加重視產業配套環境、融資環境、就業和社會保障環境等,提高
發展環境的綜合競爭力和吸引力。為此,各市都將投資環境建設作為一項係統工
程來抓,各職能部門積極投身這一建設,齊抓共管,經濟發展和改善投資環境的
戰略理念都著眼在可持續發展上。比如廣州、深圳市,近年都十分注重這樣的軟
環境建設,努力營造一個成本較低、法製健全、管理規範、服務高效、秩序良好、
環境優美的投資環境,對外商吸引力大大增強,吸引外資成效顯著。廣州市至2003
年底,累計批準外資項目37954個,合同金額525.8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
325.5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115戶在該市落戶。深圳市至2003
年底,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65億美元,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已有98家在此落戶。
東莞市近年也十分重視綜合環境建設,通過舉辦主題教育、“文化高地直播車”等
活動,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增強外來工對東莞的歸屬感和自豪感。相對比較偏
遠的潮州市,在致力改善硬環境的同時,努力按可持續發展目標,組織各部門圍
繞建設“活力潮州,魅力潮州、生態潮州、法製潮州”開展工作,綜合發展環境
進一步得到改善,提高了對外商的吸引力。
(二)政府服務水平和行政透明度明顯提高
近年來,全省各級政府都比較重視優化政務環境。通過深化行政審批製度改
革,精簡行政審批項目,加強了公共服務職能,設立“行政服務中心”,大力發
展電子政務,提供“一條龍”服務,提高了行政透明度及工作效率。有的還派出
專人為大企業提供更為便利的“直通車”服務。不少地方推出政府與企業定期對
話溝通製度,自覺聽取外資企業的意見,不斷改進政府的工作和作風。海關、檢
驗檢疫等口岸單位的改革深入推進,“大通關”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服務意識
增強,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絕大多數企業認為,政府的服務意
識已經有所增強,服務效率和態度有了明顯的改善。
(三)引進外資的產業發展定位更加明確
珠三角各市將利用外資的重點放在了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方麵,並製
定相應的產業政策加以引導。深圳市在總結和整合原有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政
策措施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54條舉措;根據金融業的發展
要求,推出了支持金融業發展的18條措施,進一步增強了深圳金融業的競爭力和
吸引力。東莞市對項目審批加強管理和規範,嚴格控製汙染項目和重複建設項目
,引導支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突出信息產業、特色產業和物流業。東西兩翼和
粵北山區則主要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吸引外資。清遠市利用本市瓷土
資源比較豐富的優勢,引進了一批陶瓷企業,發展“簇群”經濟。肇慶市根據山
區經濟發展的實際,引進一批打火機生產企業,形成自己特有的產業群。
(四)招商引資工作方式和模式不斷創新
各級黨委、政府加強對招商引資工作的領導,外經貿部門加大工作力度,在
配合抓好省政府舉辦的大型招商與投資推介活動落實的同時,積極探索和創新招
商引資方式方法,多管齊下,大力開展網上招商、代理招商、園區招商、會展招
商、主題招商、“走出去”招商、“請進來”招商等形式多樣的招商活動,拓展
了招商引資的廣度和深度,2003年全省新簽直接合同外資金額217.9億
美元,創近八年來新高。尤其是在加強工業園區的開發利用方麵,各市普遍提高
了認識並加大了力度。
(五)引資行業有新突破,高新技術和大項目明顯增多
省政府同意省外經貿廳下發《廣東省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辦法》後,
各地將引進外資的重點放在吸引大項目、大企業、跨國公司上。外商投資大項目、
增資項目明顯增多,跨國公司、大企業群集發展,信息、石化、汽車、機械製造
等產業吸引發達國家投資,形成新的熱潮。至2003年底,世界500強企業
已在我省設立400多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在我省設立地區總部、采購中心和
研發中心達200多家。珠江三角洲已發展成為當今中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IT
產品生產基地之一,其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值、出口額占全省的80%以上,90%
以上的計算機零部件、80%以上的手機部件、100%的彩電部件都可以在區
內配套。金融保險、物流、法律、會計、谘詢等服務業成為新的增長點。
(六)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投資環境有所改善
省委、省政府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全麵實施,粵北山區和東西兩翼道路、口
岸、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投資軟環境顯著改善,承接“珠
三角”產業轉移和國際資本轉移的條件進一步優化。潮州市近五年來,完成了韓
江南北堤達標加固等一批水利工程,建成了汕汾高速公路潮州支線延伸線,對電
網進行了改造、通信設施逐步完善,因而增強了城市的吸引力,利用外資有了較
快的發展。去年該市合同利用外資增長4倍以上,今年1-3月份增幅達60.1%。
(七)粵港澳合作掀起新高潮
在CEPA簽署之後,粵港兩地政府確立了聯合推介“大珠三角”、擴大粵
港合作腹地、加強經貿合作交流等十二個重點合作項目。2003年9月,粵港
聯合舉辦粵港經貿合作研討會,就如何優化廣東投資軟環境,推動八大製造業在
粵港資企業做大做強、引導港資更多投資廣東東西兩翼和山區、以及推進八大服
務業的行業合作,展開熱烈討論並達成共識。今年1月,省外經貿廳會同省有關
部門舉辦“中國廣東落實CEPA網上政策谘詢會”, “在線”回答CEPA實施
的有關問題,幫助港澳和境外投資者了解廣東省落實CEPA的最新政策及操作辦法。
5月19日至21日,省人民政府在香港舉辦“2004年粵港經濟技術貿易合
作交流會”,共簽訂項目378宗,吸收外資43.7億美元,貿易成交25.9
億美元。同時,各市政府充分重視利用CEPA效應,開展招商引資。粵港澳合
作掀起新的高潮。
二、當前我省投資環境及引資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觀念與新形勢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創新吸收外資工作的體製和機製滯後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和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我省不少幹部思想
觀念趕不上形勢迅速發展的要求。一些幹部存在小富即安的滿足感,缺乏危機感,
缺乏激流勇進的動力;一些幹部存在“投資北移了,自己不行了”的失落感,思
想渙散,悲觀畏難,缺乏改革開放初期“敢為天下先”的膽識和氣魄。因此,工
作缺乏創新,未能形成統一有效的外商投資宏觀協調機製,地區、部門之間配合
不夠,整體合力不強,近期招商引資的成效不如江、浙等省份明顯。
(二)資源製約成為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的瓶頸
各市政府和企業普遍反映,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可
開發的土地資源日益緊缺。深圳全市土地麵積2020平方公裏,其中可建設用
地767平方公裏,現已開發513平方公裏,可供建設用地異常寶貴。有的市
遇到多個大型投資項目,由於無合適的土地供應而另投他地。
工業用電、用水等短缺現象日益突出。東莞市過去是區域性、季節性缺電,
現在是全市性、全年性缺電。今年1月份已開始錯峰用電,至3月底累計強製錯峰
5071條次,錯峰電量1.1億千瓦時,分別是去年全年的9.7倍和28.9倍。
預計二季度的電力缺口將進一步擴大,全年最高負荷可能達到680萬千瓦;目
前東莞全市總缺水量達到60-80萬立方米/日。嚴重影響了外商投資企業和
加工貿易企業正常生產。
各地企業都反映,從去年開始,勞動用工供給出現缺口。不僅技術工人缺乏,
非技術工人也出現短缺。深圳市的企業反映,目前訂單充足,但缺乏勞工。東莞
市勞動部門今年2月初的調查顯示,春節後全市用工供求缺口達23萬人,目前
缺口仍有6—7萬人。東莞市人事部門反映,今年1—3月份東莞人才供求缺口接
近12萬人。不但珠三角各市感到招工難,地處山區的一些市如肇慶、清遠等的
外資企業也同樣受到勞工缺口的困擾。過去企業招工,坐在廠裏就可以解決,還
可以挑挑揀揀;現在需要派員到省內外招工,還很難滿足開工需求,企業生產受
到嚴重影響。
資源性瓶頸,嚴重製約我省擴大吸收外資和經濟加快發展。
(三)政務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一是政府部門辦事效率與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不少地方設立了行政服
務中心,但企業在這些中心內辦事難的情況仍然存在。政府部分人員素質比較低,
服務意識不強,工作態度不夠好,執行政策有偏差。各地建立一些開發區,實行
封閉式管理, 有利於外商投資,但這些開發區地處邊遠,交通不便,生活設施
缺乏,對外商的吸引力不夠強。二是通關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現代企業規模不
斷擴大,生產效率不斷提高,跨關區或轉關運輸日益普遍,對海關、檢驗檢疫等
口岸監管部門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但口岸綜合管理部
門協調力度有限,製約了通關能力與效率的提高。加工貿易企業聯網監管由於企
業有顧慮,進展不快。連加工貿易企業比較集中的東莞市,目前實現與海關聯網
監管的數量也不是很多。三是收費項目仍然比較多,且透明度不夠。近幾年來,
我省各級物價部門大力開展了清理整頓亂收費的行動,取得一定成果,但收費項
目多,收費部門多,收費總量大等現象外商仍然有反映。特別是一些收費標準不
統一、收費透明度低。社會保險費反映應該收,但各地的差別比較大。汕頭市社
保費征收標準是39%,深圳為31%,而東莞、中山等地的繳費率僅為15-20%。
外商反映,堤圍維護費的收取與國際慣例不一致,一些地方收費的標準也不一致,
汕頭市征收標準為1‰,深圳則免征。有一個市在征收堤圍維護費的基礎上,還對
每個幹部、職工(含外資企業員工)每年加收60元至200元同樣名目的費用,
外商對此有意見。
(四)投資成本上升企業壓力加大
外商普遍反映在廣東投資成本上升,成為影響我省投資環境的一個主要因素。
正如前麵所說,由於我省有些地方仍然存在隱性亂收費,同一項目各地執行標準不
一,所以造成企業稅外費用增多,成本增加。其次,我省近年來公路修建較多,交
通環境得到改善,但路橋收費站設得過多,價格偏高,也造成外資企業物流成本相
對增高。再加上部分地區口岸建設跟不上,企業不得不繞道到別地口岸報關出口,
增加了運輸成本。我省的電費價格與鄰省相比偏高,而且存在各市、縣之間“同網
不同價”現象。肇慶市反映,他們的工業電價要比周邊城市每度電平均高出
0.1—0.2元。
(五)招商引資地區發展不平衡
我省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近90%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其中廣州、深圳、
東莞市占全省的50%以上。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13個市人口和麵積分別占全
省的67.1%和77.6%,2003年合同和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僅占全
省的15.4%和11.8%。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上也有差距,珠三角地區,
特別是廣州、深圳、東莞等地,已經進入集約式的、有選擇的、以大項目和跨國
公司為重點的階段,而東西兩翼和山區利用外資項目的規模較小,外商投資來源
單一,仍處於“饑不擇食”的階段。
(六)推進招商引資網絡化、產業化、市場化進展不夠快
我省在開展多種形式招商方麵成效顯著,但是近年與江蘇等省比較,在推進
招商引資產業化、市場化方麵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招商機構不夠健全,一些大的
項目沒有設專門的機構、人員跟蹤服務,對外商投資的需求反應不夠迅速靈敏。
缺乏海外招商網絡,在發達國家尚未能象江蘇等省那樣設立招商代表處。尤其在
建立與外國權威性招商引資機構的合作關係等方麵尚欠缺,招商的質量和效率受
到一定的影響。
三、對我省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引資水平的建議 麵對本世紀頭20年必須緊緊抓住而且大有作為的重大戰略機遇期,麵對經
濟全球化以及新一輪國際產業結構調整轉移與跨國直接投資加快複蘇,吸引外資
的競爭日益激烈。麵對國際國內新的發展形勢,為更好地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
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必須按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提高
引資水平,促進內、外源型經濟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全方位提高我省對外開放
水平。
(一)認清形勢,樹立信心,進一步加強緊迫感
麵對我省麵臨的機遇和挑戰,各級領導要正確判斷我省當前投資環境和吸引
外資的總體形勢,加大對省情的宣傳力度,統一幹部群眾的思想認識。進一步深
刻理解和貫徹張德江書記關於“追兵就是標兵,對手就是老師”的講話精神,既
要克服盲目自大、安於現狀的思想,又要摒棄妄自菲薄、悲觀失望的情緒,增強
憂患意識、機遇意識和緊迫感,樹立信心,抓住機遇,鼓足幹勁,繼續努力,營
造好投資環境,再掀我省招商引資工作的新高潮。
(二)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吸收外資的整體合力
借鑒江蘇等省市的經驗,成立引資工作領導小組,由省領導任組長,成員包
括省外經貿、發展改革、經貿、台辦、工商、稅務以及海關、檢驗檢疫等有關部
門的主要負責同誌。定期召開吸收外資聯席會議,對重大政策的製定和實施、重
點領域開放、重點項目的規劃和組織對外招商,對吸收外資工作中的重點、難點
問題予以協調和解決,以更好地增強吸收外資的整體合力。
(三)深化改革,進一步優化政務環境
進一步貫徹落實省政府《關於進一步優化廣東投資軟環境的若幹意見》(粵
府〔2002〕11號),把營造有利於創業、辦事的政務環境,作為改善投資
環境的重點來抓。一是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意識。進一步規範行政事業性收
費,公開收費項目,方便群眾監督,堅決煞住亂收費的不正之風。進一步整合理
順路橋設施收費項目,加快推進全省範圍用電“同網同價”,努力降低公用事業
收費標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二是進一步落實行政許可法,完善法製環境,深
化行政審批製度改革,提高服務水平。對非限製類外商投資項目的立項、可行性
報告以及合同、章程,要切實做到合並審批,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強和改進“行
政服務中心”的管理,使之名符其實。要進一步重視工業園區的配套設施建設,
為外商和職工提供盡可能好的生產、生活便利,提供更切實的安全保障,增強對
外資的吸引力。要由勞動部門牽頭,協調解決外資企業“招工難”的問題。大力
推進“電子政務”,加快建設廣東省外商投資服務網站,構築統一的服務平台,
進一步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效率。三是加快廣東“大通關”建設。不斷完善廣
東省口岸工作協調、督察、應急機製和相應的工作製度,加強各有關部門的協調
與配合,加強口岸綜合管理,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推進通關作業製度改
革不斷深化,加快推進加工貿易企業與海關、外經貿等部門之間的聯網監管和加
工貿易監管的電子化,提高通關能力與通關速度。
(四)加強宏觀調控,著力解決用地、水電、用工問題
資源性問題的解決要依靠政府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土地、水電、勞力資源的
短缺,嚴重影響投資環境,各地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在製定地區發展規劃時,應
著眼於遠期目標和中、短期目標的結合。加強對土地合理利用的規劃,加強對高
新技術項目招商的引導;加大能源建設力度,注意環境保護,使區域保持可持續
發展的優良態勢;各級勞動部門應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優勢,牽頭做好
組織招募勞動力工作,為外資企業排憂解難。
(五)加強規劃和指導,提高招商層次,改進招商的方式方法
一是修訂規劃,提高招商檔次。在積極引進港、澳、台投資的同時,重點開
拓美、日、歐等發達國家資本市場,重點吸引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大項目、核
心項目,大力吸引跨國公司來粵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采購中心。加大服務
貿易、農業開發領域吸收外資的力度。二是建設招商項目庫,推動重點招商。設
立項目庫建設小組,規劃和指導關鍵產業和核心項目的吸引外資工作,促進配套
產業群在不同地區的發展。比如在珠三角地區,重點是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
推動產業群進一步做強做大。廣州市圍繞汽車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零部件配
套項目建設。茂名、惠州、湛江圍繞石化項目的建設,進一步推動中下遊配套項
目以及服務貿易領域項目的建設,盡快形成產業群。三是健全投資促進體係,創
新招商方式。各地成立專門的投資促進機構,構建由政府監管的社會化、市場化
招商網絡;建設海外招商工作站、辦事處,探索有效的海外招商模式;加強網上
招商工作,提高網上招商洽談成效;繼續推動粵港、粵澳聯合招商,與相關的機
構建立合作機製,使聯合招商製度化、規範化。
(六)拓寬渠道,形成吸收外資新的增長點
一是用好《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的政策,盡快完善配套政策、
產權交易市場和相關中介服務,推動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二是落實好省
政府同意的《鼓勵跨國公司在廣東設立地區總部的管理辦法》,吸引跨國公司到
珠三角設立地區總部,使珠三角地區逐步成為華南乃至東南亞地區的采購中心、
信息中心、技術中心和服務中心。三是充分發揮各地園區招商引資的載體作用,
按“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原則,對各類園區進行適當引導,
明確產業分工,使園區從綜合園區向專業園區發展。建議省注意總結辦好南沙經
濟開發區、鬆山湖開發區、中山火炬開發區、大亞灣開發區等幾個示範園區的經
驗。重點吸引跨國公司和國際大財團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高新技術產業,
設立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推動投資由生產製造型轉向生產製造結合技術開發型,
提高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能力。
(七)擴大腹地,推進東西兩翼和山區擴大吸收外資
根據珠三角地區目前土地、勞力資源製約壓力逐漸加大和部分產業急需轉移
的情況,我省應不失時機地擴充接納投資的腹地,推進東西兩翼和廣大山區擴大
吸收外資工作。一是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山區發展的決定》,
不斷完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東西兩翼和山區吸收外資的能力。二是
製定相應鼓勵政策,引導珠三角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向東西兩翼和山區發展。三
是針對東西兩翼和山區的特點,開展專題招商引資和投資推介活動,充分發揮其
在吸收外資方麵的巨大潛力,從整體上提高全省吸收外資的規模。四是辦好各類
職業技術院校,大力加強對當地富餘勞動力的培訓,既要提高勞動技能,又要克
服思想上的等、靠、要觀念,為外資企業的進入提供盡可能高質素的勞動力。
(八)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機遇,促進更大範圍的區域合作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和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合作安排的實施,是我省改善投
資環境,提高引資水平的大好機遇,要充分利用這一機遇,加強粵港澳之間的交
流與合作多做具體工作。一是要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多形式、多領域聯合推介
“大珠三角”,聯合對外招商、開拓國際市場和開展跨國投資。二是要更多地吸
引港澳法律、會計、管理谘詢、金融、旅遊等服務業行業和專業人士進入廣東省
發展,提升廣東省服務業和製造業的水平。三是要加強服務,設立研發中心,開
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打造國際名牌,增強帶動和輻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