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yabo 11选5 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006939748/2000-00107 分類: 科技、教育、通知
發布機構: yabo 11选5 成文日期: 2000-05-10
名稱: 印發廣東省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總體規劃的通知
文號: 粵府辦〔2000〕72號 發布日期: 2000-05-10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印發廣東省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總體規劃的通知

發布日期:2000-05-10  瀏覽次數:-
粵府辦[2000]72號

━━━━━━━━━━━━━━━━━━━

 

印發廣東省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總體規劃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順德市人民政府,省府直屬有關單位:   《廣東省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經省社 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聯席會議(以下簡稱省聯席會議)審核並報經省人民政府同 意,現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印發社會保障卡建設總體規劃的通知》(勞社 部函[1999]213號)一起印發給你們,並結合我省的實際,提出如下意 見,請一並貫徹執行。   一、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正確認識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的重要意義和 作用。要按照《規劃》要求,做好我省社會保障信息係統的建設。各市社會保障 信息係統建設的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報經省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項目管理辦 公室(以下簡稱省項目管理辦公室)審核後,提交省聯席會議審定,並由省項目 管理辦公室批複實施。社會保障卡的發放,應在國家和省的統一規劃下進行,各 市不得自定標準、自行發卡。需要發卡的地區,必須根據國家和省的規劃要求, 製定本地社會保障卡建設規劃,報省項目管理辦公室審批。   二、省聯席會議要進一步加強對全省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的領導,協調處 理有關問題。省項目管理辦公室負責省級跨部門公共係統的建設和管理,並承擔 指導市級係統和各業務係統建設的任務,包括:負責組織製定係統總體實施方案、 信息交換標準、規範管理製度和技術標準;在現有省政府信息網絡大平台的基礎 上,完成省級各業務係統的橫向網絡連接及省到市級縱向骨幹網絡建設,並在此 基礎上擴展為全省政務網絡係統,實現各業務係統間跨部門、跨地區信息共享和 信息交換;按照國家對IC卡應用的有關政策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社會保障卡 的管理規定,組織製定我省社會保障卡建設規劃管理規定,對全省社會保障卡應 用實行統一規劃、實施和管理;組織係統試點工程的實施。   三、各市人民政府負責本級跨部門公共係統的建設和管理。要按照省的統一 規劃,製定本市社會保障信息係統的建設規劃。在現有市政府信息網絡基礎上, 完成市級各業務係統的橫向網絡連接及市到區(縣)的縱向網絡建設,建立市級 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高速信息交換和信息共享平台;按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和省 關於社會保障卡係統建設的統一規劃和標準,負責本市社會保障卡建設實施和管 理等工作。                         yabo 11选5                         二○○○年五月十日

廣東省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總體規劃

  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 《關於同意建設全省統一社會保障信息係統的批複》 (粵府函[1998]322號),編製廣東省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總體規劃 (以下簡稱總體規劃)。   一、現狀和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 幅度改善和提高,社會保險事業日益發展完善,人們的勞動和基本生活得到有效 保證,包括社會保險,勞動就業,民政事業在內的社會保障製度初具規模。迄今 為止,全省已有700多萬人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各市都已建立最低生活保障製 度,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已有保證,再就業工程進展順利,這都為建立全省社會 保障製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此相適應,社會保險、勞動事業、民政事業等業 務係統的計算機應用取得可喜的成績,全省已有約30個市縣200多萬人養老 保險業務實現計算機處理,約占投保人數的30%,廣東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框 架初步建立,救災救濟信息網已用電話網(PSTN)聯結到縣,及時地為各級 領導部門報送各種救災救濟信息。   但是由於曆史的原因和客觀條件的局限,我省的社會保障製度還未能形成一 個完整的體係,加上各地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保障業務規範還沒有統一, 導致技術標準與係統接口也不統一,因而已經建立的信息係統難以相互連接,信 息無法交流與共享。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內各分係統之間,由於部門分割,相互之 間不能很好地溝通。這種相互分割、分散、互不連接的係統現狀已無法適應全省 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建立全省統一的社會保障信息係統。   建立全省統一社會保障信息係統的目的是在統一規劃、統一組織、統一方案、 統一規範標準的前提下,用全省統一的計算機信息網絡,把分布於各部門、各地 市的社會保障信息分係統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大的完整的社會保障信息網絡係統, 用以支持全省統一社會保障體係的建立和發展,促進我省經濟體製改革和社會發 展的順利進行。   全省統一的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也是我省信息化總體規劃所確定的五大重 點工程項目之一,它的建成對全省信息化建設將起到很好的示範和推動作用。尤 其是在全省網絡統一大平台基礎上建設,既可以保證網絡的統一性、完整性、安 全性,又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避免重複建設,節省投資,加速係統的建成。 同時,還可以成為全省政府係統信息連網的基礎,為政府各部門的業務應用與管 理提供統一的信息高速公路網絡平台,全麵發揮網絡增值服務優勢。促進政府管 理信息化的實現,帶動全社會信息化的發展。   二、建設目標與原則   (一)建設目標   1、總體目標   廣東省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到2005年,在全省範圍內 建成一個業務功能完整、標準規範統一、安全可靠、管理模式先進的統一的社會 保障信息係統,實現全省社會保障服務的信息化、現代化,以適應社會保障體製 改革的需要。   該係統將為建立完善的全省社會保障體係提供現代化的技術支持和先進的服 務手段,做到社會保險、勞動事業、民政事業等三大社會保障業務處理的係統化、 計算機化,並由統一的信息網絡來支持。   該係統與政府的其它信息網絡相連接,為政府部門提供宏觀調控和輔助決策 服務。計劃、財政、社會保險、勞動、民政、地稅、技術監督等相關的職能部門 可以通過該係統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   該係統麵向全社會,與公眾信息網絡相連接,通過多種渠道為公眾提供服務。 公眾可以通過網絡終端、智能(IC)卡等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並享受應有的社 會保障服務。   2、近期目標   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將在三年內(1999──2001年)實現以下近 期目標:   建立全省統一的社會保障業務規範和計算機處理技術規範,基本實現省市縣 各級社會保障業務處理計算機化,為建設全省統一的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奠定基礎。   建成省級社會保障信息網絡。建立全省網絡管理中心、數據管理中心、基金 管理中心,並通過高速網絡互聯形成全省社會保障信息係統的核心。建成省直及 中央駐粵單位的社會保險業務信息係統。   建成部分地級市社會保障信息網絡,並與省級網絡互聯,形成全省社會保障 信息係統框架。建成部分縣級網絡,並與地級市網絡相連,為市縣級範圍內的單 位和個人提供社會保障服務。   到2000年,全省實現對養老保險的計算機網絡化管理。   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所有市縣、東西兩翼地區主要市縣、北部山區部分市縣實 現醫療保險業務的網絡化管理,以滿足醫療保險製度改革的需要。   逐步增加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勞動就業、社會救濟等業務子係 統,擴大社會保障信息係統的覆蓋麵。   (二)建設原則   建設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必須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充分利用、聯合共建 的總體原則。   1、統一規劃   在省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和省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聯席會議的統一領導下, 由省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項目管理辦公室負責製定全省社會保障信息係統總體 規劃。各有關部門和各地區要在省總體規劃的統一指導下進行社會保障信息係統 的建設,其建設方案須經省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聯席會議組織論證和審查後, 方能實施。   2、統一標準   全省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在規範標準方麵要做到四個統一。即采用統一的 業務標準、統一的計算機技術標準、統一的網絡互聯技術標準、統一的IC卡係 統標準。對已經有了國際標準、國家標準,或實際上的應用標準的,必須遵循。 尚未形成標準的,要在建設過程中探索、總結、加予製訂和完善。   3、充分利用   在業務係統建設方麵,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礎設施,在基礎通信方麵,要充分 利用已有的公共基礎線路,在信息網絡方麵,要充分利用原省信息化工作領導小 組辦公室主持建設的全省統一網絡互聯大平台。   4、聯合共建   在聯席會議領導下,在統一規劃和統一標準的前提下,各社會保障職能部門 一方麵要負責各自業務係統的建設,另一方麵要從全局出發,對於係統中互相聯 係的部分要密切配合,共同建設好大係統。   三、係統描述   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分成四大部分來描述,即:係統主要功能、係統邏輯結構、 係統數據倉庫和係統網絡結構。   (一)係統主要功能   社會保障信息係統主要實現以下功能:   1、三大業務處理計算機化   社會保險業務即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的 處理過程實現計算機化。目前全省社會保險業務雖然相當一部分已采用計算機處 理,但應用水平仍然較低。建立社會保障信息係統以後,社會保險的所有業務處 理過程將全麵實現計算機化,消除手工作業,使社會保障業務達到快捷高效地運 作。   勞動就業保險、勞動技能開發、勞動關係處理,用工製度監察、勞動資源管 理,勞動工資管理等業務也將實現計算機化處理和管理。   民政事業方麵,諸如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業務係統也要實現計算 機化處理和管理。   2、基金管理網絡化   基金管理主要包括基金征繳、基金預算、基金核算、基金撥付、基金監管、 財務管理等眾多環節,不同的業務環節分布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部門進行處理, 采用傳統手工作業方式和人工管理已經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除了實現基金管 理計算機化這一最基本要求之外,重點要實現基金管理的網絡化,以促進基金管 理各個不同業務部門之間的協同工作。   3、數據管理係統化   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將把分布在各個業務部門的數據庫通過計算機網絡和數據 倉庫技術連結起來,實行係統化管理,並形成全省性數據管理中心,提供跨部門 的數據共享。數據管理中心將是整個係統建設統一的基礎,也是開展社會保障全 麵服務的核心。   4、網絡管理智能化   社會保障信息係統網絡覆蓋全省各地,有大量的社會保障業務在線運作,這 就對網絡管理的水平提出實現智能化的要求。諸如對用戶管理、權限管理、應急 與恢複措施、監控與維護、網絡安全等網絡管理任務在工具和手段上實現智能化。   5、宏觀監管實時化   社會保障信息係統一方麵必須為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提供實時的決策信息,如 各項業務報告、統計報表、分析預測報告、監測信息等,為政府對社會保障工作 進行宏觀調控提供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麵,還涉及到巨額社會保障基金需要在網 上運作,為防範風險,必須加強宏觀監督管理,借助於行政和技術的手段進行實 時的監測、控製和管理。   6、谘詢服務多媒體化   社會保障信息係統的公共服務功能是推動社會保障工作的重要一環。社會保 障信息係統將提供社會保障業務谘詢、社會保障政策法規谘詢、個人社會保障信 息查詢、集團社會保障信息查詢、社會保障信息發布等服務。實現這些服務的手 段和形式必須根據具體條件的不同而多種多樣。如采用自服務終端、IC卡、公 共服務網絡、電話等多種形式。   係統的功能結構如圖一所示。
 
  (二)係統邏輯結構

  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在縱向上有省、地市和縣三級,橫向上在省、地市級是以

基金管理子係統、網絡管理子係統、數據管理子係統為核心,並與三大業務係統

相連接。另外,還有麵向社會公共信息服務子係統。在縣級重點是建設各個業務

子係統,並通過網絡中心與地市級連接。係統的邏輯結構如圖二所示。

 
  (三)係統數據倉庫

  社會保障信息係統數據倉庫是一個統一的、綜合的、分布式的大型數據倉庫,

它主要包括基礎數據庫、社會保障業務數據庫、基金數據庫、個人帳戶數據庫、

綜合分析數據庫、查詢數據庫、宏觀數據庫、政策法規等八大數據庫係統。數據

倉庫係統構成如圖三所示。

 
  (四)係統網絡結構

  社會保障信息係統的網絡以我省建立的全省統一網絡互聯大平台為基礎,在

省、市級分別以政府信息網絡平台為核心,通過公共通信設施連接到各有關部門。

在公共服務方麵,充分利用各個公眾信息網絡和INTERNET資源。網絡結

構如圖四所示。

 
  四、組織管理與資金籌措



  (一)組織管理

  堅持省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聯席會議製度,要確保聯席會議製度的權威性。

在聯席會議指導下,由省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項目管理辦公室,負責項目方案

設計與評審、設備招標以及建設工作的組織協調、綜合平衡等工作。各有關建設

單位要在項目管理辦公室的組織協調下,齊心協力,分工負責,共同建設好全省

統一的社會保障信息係統。

  (二)資金籌措

  在建設資金的籌措上,按照事權結合、分級籌措的原則,省、市、縣係統建

設的資金原則上各級自行解決,考慮到係統建設的統一性與各地財政狀況的差異,

為了保證全省統一社會保障信息係統的盡快建成,省級財政可以考慮給困難地區

以適當補貼。



  五、實施步驟



  廣東省社會保障信息係統建設在組織實施過程中,必須遵循統一規劃、統一

標準、分步實施的原則,並在此基礎上保證係統的完整性和統一性。

  實施步驟分如下幾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總體規劃

  對係統進行統一規劃,確定係統的發展目標和建設方向,明確各級、各個部

門係統的關係,對係統的建設提出指導原則。

  第二階段──總體設計

  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業務調研,明確各個分係統和總係統的業

務流程,確定總係統的核心業務和功能,對核心係統和各個業務係統進行初步方

案設計,對全係統進行總體設計,同時,選擇一兩個地方進行係統試點。在總體

設計和各業務係統初步設計的基礎上,有計劃地開展項目設備招標采購工作。

  第三階段──係統詳細設計與開發

  在總體設計和各業務係統初步設計的基礎上,對核心係統和各個業務係統進

行詳細設計。有條件的子係統先進入實施開發工作。尤其是要加快對試點係統的

開發,並總結經驗,加以推廣。

  第四階段──係統全麵實施開發

  在總結試點經驗和開發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係統的全麵開發和推廣應用。而

這個工作是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

  第五階段──係統的修改完善

  在係統開發和應用過程中,進一步修改、擴充和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              勞社部函[1999]213號

關於印發社會保障卡建設總體規劃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局):   《社會保障卡建設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經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現就有關問題通知 如下:   一、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要正確認識社會保障卡建設的意義和作用,不僅要看 到其重要性和便利性,也要認識到發行社會保障卡必須具備一定條件。社會保障 卡應用要按照總體規劃要求,在試點的基礎上穩妥有序地進行。   二、擬發行社會保障卡的地區要本著規劃先行的原則,根據本《規劃》的有 關精神,製定本地區社會保障卡建設規劃,報省級勞動保障部門審批並報我部信 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部信息中心)備案。   三、社會保障卡的有關信息標準、技術標準和管理規範正在製定當中,隨後 將陸續下發。在標準和規範尚未下發之前,各地要嚴格按照《關於勞動保障領域 IC卡應用有關問題的通知》(勞社廳函[1999]43號)的要求,暫停 IC卡的製作和發行。   四、社會保障卡的發行實行注冊管理製度。各地發行社會保障卡,須經省級 勞動保障部門審查同意後向我部提出申請,經我部審核同意後,由各地向國家 IC卡注冊中心申請注冊發卡機構標識號。注冊審核辦法及開始受理時間另行通 知。   五、我部對於各級勞動保障部門麵向社會發行的磁條卡、一維條碼卡和凸碼 卡不做統一規劃,需發行的地區可根據當地情況,按照《勞動和社會保險管理信 息係統規劃要點》(勞社部函[1998]138號)的有關要求,自行規劃和 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一日

社會保障卡建設總體規劃

  社會保障卡是利用集成電路卡(即IC卡)技術實現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勞動 和社會保障(以下簡稱勞動保障)信息收集、識別、共享和交換的一種工具,也 是持卡者與勞動和社會保險管理信息係統的一種交互接口。作為信息係統可利用 的一種技術手段,在係統建設的基礎上穩妥有序地應用社會保障卡,對實現信息 係統一體化管理,提高勞動保障工作效率,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為避免出現各 地分散發卡和盲目上卡的局麵,保證社會保障卡建設在統一指導下規範、有序、 安全地開展,有效實現社會保障卡跨地區、跨業務使用,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 於加強集成電路卡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1997]22號)精神, 製定本規劃。   一、總體目標、指導思想和建設原則   (一)總體目標。   根據統一規劃,在建立和完善勞動和社會保險管理信息係統的過程中,穩妥 有序地實施IC卡技術;在城鎮用人單位和從業人員、離退休人員中分別發行社 會保障(單位)卡和社會保障(個人)卡;實行社會保障卡的一卡多用和全國通 用,實現信息在最大範圍內的共享和交換。   (二)指導思想。   1.統一規劃,因地實施。全國製定統一規劃,在此前提下,各地可根據當 地的業務需求、信息係統建設、經濟技術條件等具體情況,自行決定是否發卡、 發卡時間、發卡進度和發卡方式,選擇社會保障(個人)卡的用卡業務,按統一 的標準和規範自行實施社會保障卡建設。   2.服從整體,相對獨立。社會保障卡是勞動和社會保險管理信息係統的組 成部分,同時,又可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子係統,在建設過程中既要服從信息係 統建設的整體要求,又要保持其相對的獨立性。   3.網卡結合,資源共享。網絡和資源數據庫是社會保障卡應用的前提,卡 是對網絡和數據庫的有效補充,二者有機結合,共同實現勞動保障信息資源在全 社會範圍內的共享。   4.強化管理,服務社會。社會保障卡的建設,既要有利於勞動保障部門更 好地管理監督用人單位的用工及社會保險登記繳費,也要有利於勞動者和用人單 位方便快捷地辦理各項勞動保障業務,體現政府部門為社會服務的宗旨。   5.先進與成熟並舉,高效與安全並重。在設計思想和技術配備上,既要考 慮到技術的先進性,也要考慮到其成熟性和實用性。在保證便捷高效用卡的同時, 確保網絡聯接、設備配置、數據傳輸和卡內數據等方麵的安全可靠。   6.開放並可擴展。在標準的製訂和應用的設計上,要提供擴展方法並預留 擴充空間,以適應業務發展需求和地方擴充要求。   (三)建設原則。   1.一體化,隻發一卡。發卡地區的勞動保障部門對某類對象隻發行一張社 會保障卡,即用人單位一戶一卡,勞動者個人一人一卡。該卡作為行業性IC卡 應用,在異地通讀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全國通用。   2.高起點,一步到位。為保證卡內信息的安全性、可擴充性,同時在國家 更大範圍合並用卡之前無特殊情況勞動保障部門不再輕易換卡,社會保障卡在開 始使用時就采用性能較高的IC卡。   3.低門檻,滾動發展。社會保障(個人)卡可先從最成熟、最急需的業務 著手發卡,再根據業務需求情況和信息係統建設狀況逐步擴大應用業務和地區範 圍,在統一規劃下滾動發展。社會保障(用人單位)卡的進卡業務全國基本統一, 在有條件的地區首先應用並逐步擴大應用地區範圍。   二、社會保障卡的主要功能、係統結構和卡內信息   (一)社會保障卡的主要功能。社會保障卡主要在就業服務、職業技能培訓 和鑒定、勞動合同管理、工資收入管理、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 保險、生育保險及勞動與社會保險爭議等方麵應用,其主要功能是:識別持卡者 在勞動保障各項業務中的合法身份,並作為辦理勞動保障業務的電子憑證;替代 手工完成信息錄入,增強數據真實性和準確性,提高工作效率;在信息網絡建設 先期不完善的情況下,輔助網絡實現勞動保障業務有關信息的收集和交換,完成 信息識別;在網絡完善後,完成必要的信息交換,減少網絡傳輸量,並充分利用 IC卡的信息識別和安全認證功能提高係統安全性;實現勞動保障業務的電子化 辦公和社會化運行,增強勞動保障部門的管理力度,增強勞動保障業務的透明度; 實現勞動保障係統各項業務的信息共享和交換,並與其他政府部門間的相關信息 進行交換。   (二)社會保障卡的係統結構。社會保障卡係統包括社會保障卡、讀寫機具、 讀寫軟件、數據庫和計算機網絡,由發卡子係統和應用子係統組成。發卡子係統 完成社會保障卡的發放、注銷以及業務指標擴充、數據結構修改等功能。應用子 係統配合勞動和社會保險管理信息係統網絡,實現信息的收集、識別、共享和交 換。   (三)社會保障卡卡內信息組成。   1.社會保障(個人)卡卡內信息組成(見附件1),包括:全國統一規定 的基本指標(A類),為發卡地區的必選指標,可實現全國通用;全國統一規定 的勞動保障業務領域指標(B類),發卡地區可按統一規則選擇一項或幾項業務 進卡,在選擇同樣業務的地區,該卡可實現通用(初期階段實現通讀);全國統 一規定的非勞動保障業務的相關領域指標(C類),發卡地區可選擇業務或指標 進卡;地方自行擴充的業務指標(D類),發卡地區可按統一規則擴充本地區應 用的指標;   2.社會保障(用人單位)卡卡內信息組成(見附件2),包括:全國統一 規定的基本指標和業務指標(A類),為發卡地區的必選指標,可實現全國通用; 地方自行擴充的業務指標(B類),發卡地區可按統一規則擴充本地區應用的指 標。   三、社會保障卡的設計、製造、發行和管理   (一)設計原則。一是在信息內容方麵要滿足勞動保障各項業務的基本需求 和發展要求;二是要實行統一的應用標準,並與勞動和社會保險管理信息係統宏 觀統計數據庫和資源數據庫的標準相一致;三是要與國際、國內有關的技術標準 和信息標準相銜接。   (二)應用標準。勞動保障部根據國家有關標準製定社會保障卡應用標準, 包括:應用信息標準,如卡內業務目錄結構,數據指標的位置、名稱、長度、屬 性,以及數據指標間的邏輯和數據關係等;IC卡技術標準,如卡型、芯片設計、 IC卡操作係統(COS)、卡麵、卡基等;信息結構生成規則,包括部級和地 方擴充各自指標及交叉擴充指標的規則等;硬件標準,如讀寫機具標準等;安全 認證標準,如加密算法和密鑰管理等標準;讀寫軟件標準,如初始化基礎平台標 準等。   (三)IC卡芯片提供機構和IC卡製造機構的選擇。   1.IC卡芯片提供機構應具有國家IC卡注冊中心分配的IC卡芯片提供 機構注冊標識號和頒發的注冊證書,IC卡製造機構應具有國家IC卡注冊中心 分配的IC卡製造機構注冊標識號和頒發的注冊證書。   2.所提供的IC卡芯片或生產的IC卡必須具有符合國家標準的質量檢驗 證明,符合社會保障卡設計原則。   3.在國內有成功應用的範例,具有較好的信譽和較強的技術實力、經濟實 力,在各地建立了較好的服務體係。   (四)社會保障卡選型。要選擇具有以下條件的接觸式CPU卡:技術先進, 符合國際、國內相關標準,產品質量穩定,能夠適應勞動保障眾多業務共同性與 交叉性並存的特點;高安全性,以防止內含主要識別類和帳務類數據的社會保障 卡信息被非法篡改;存儲容量大,能夠滿足勞動保障業務種類多、數據量大的需 求;支持數據結構的適當修改;兼容性強,可與相關行業IC卡實現卡內約定數 據的互讀寫。考慮到卡上信息的安全性,應優先選擇我國自行設計並生產的IC 卡。   (五)發卡條件。發行社會保障卡的地區,應具備如下條件:是中心城市一 級及以上的地區,中心城市以下的地區不能獨立發卡;業務成熟、流程規範,能 保證社會保障卡的有效應用;業務管理信息係統建設具有一定規模,並建立了為 社會保障卡提供後台支持的資源數據庫(信息交換平台),城市管理和信息係統 管理達到一定水平,多業務間的綜合和協調能力較強;人口達到一定規模;有一 定的技術力量,包括人員、設備等,能支持IC卡的管理和使用,並能快速完成 使IC卡切實達到應用目的的係統布局;為實施發卡工作製定了符合規定、合理 有效、可以操作的費用解決方案和具體發行方案。   (六)注冊和發行管理。社會保障卡的發行實行注冊管理製度。勞動保障部 向國家IC卡注冊中心申請注冊社會保障卡應用標識號。各地勞動保障部門發行 社會保障卡,須經省級勞動保障部門審查並報勞動保障部審核同意後, 向國家 IC卡注冊中心申請注冊發卡機構標識號,並按有關的發行管理規定進行發行和 管理。   (七)密鑰管理。社會保障卡采用全國統一的加密算法,本著既保證卡內信 息安全,又能夠在近期實現異地通讀,最終支持全國通用的原則,按部-(省) -市兩(三)級生成並管理密鑰。   四、社會保障卡係統建設的組織分工   (一)勞動保障部承擔的職責。包括:貫徹落實國家IC卡應用工作的法規、 方針和政策,對全國社會保障卡建設實施歸口管理;負責製定社會保障卡建設的 總體規劃,製訂有關的信息標準(全國通用指標)、技術標準、規範和管理製度; 負責組織開發社會保障卡初始化基礎平台;負責確定社會保障卡的加密算法,管 理全國的密鑰係統;負責向國家IC卡注冊中心申請注冊社會保障卡應用標識號; 對地方推薦社會保障卡芯片提供和IC卡製造機構的資格、技術標準和開發產品 等進行審查;負責對地方提出的發卡注冊申請進行條件審查,對地方發行的社會 保障卡進行標準檢測;組織社會保障卡的應用試點工作,並對各地的應用進行指 導監督。   (二)省級勞動保障部門承擔的職責。包括:按部裏統一規劃,結合本省( 自治區、直轄市,下同)具體情況製定本省社會保障卡應用規劃和相應管理規定; 在部裏所規定的社會保障卡全國通用指標基礎上,根據本省業務要求,按照統一 規則擴充省內通用的指標項,並製訂相應標準;負責對發卡地區的發卡注冊申請 文件進行審查,合格後報部;根據部裏有關規定,負責本省社會保障卡應用的指 導監督;在設有省級密鑰的地方負責本省省級密鑰的管理。   (三)發卡地區勞動保障部門承擔的職責。包括:按照勞動保障部和本省統 一的規劃和標準,製定本地區社會保障卡建設的實施方案並組織實施;根據勞動 保障部和本省對社會保障卡設計、製造、發行和管理的有關規定,負責本地區社 會保障卡的發行管理;負責編寫本地區的發卡注冊申請文件,經省級勞動保障部 門審查並報勞動保障部審核同意後,報國家IC卡注冊中心注冊;在勞動保障部 和本省所規定的社會保障卡基本指標基礎上,根據本地區業務要求,按照統一規 則擴充卡內業務指標;負責本地區社會保障卡數據的寫入;負責本地區社會保障 卡密鑰的管理。   五、基礎管理   (一)加強對社會保障卡建設工作的管理。凡擬開展此項工作的省及中心城 市勞動保障部門要明確社會保障卡歸口規劃管理單位,負責本地區社會保障卡的 統一規劃和管理。   (二)強化對技術人員和業務人員的培訓。發卡地區的勞動保障部門要擴大 與外界的交流與合作,了解IC卡技術的發展動態,吸取先進經驗,培養高素質 的技術和管理隊伍。   (三)建立完善的投資體製。各地社會保障卡的建設經費,可由當地財政解 決,也可以本著多方投入和財政補貼相結合的原則解決。對彌補財政撥款不足的 收費,應嚴格按國家關於IC卡收費的有關規定執行。社會保障卡總體規劃、相 關標準製訂、初始化基礎平台的設計開發、加密算法研製等方麵費用,由勞動保 障部商有關部門統籌解決。

 
附件1                                

 
附件2                                

 
附件4

社會保障卡係統結構圖解

  社會保障卡係統包括發卡子係統和應用子係統,其信息交換流程如附件3所 示。   1.各業務前台通過社會保障卡識別持卡者的合法身份,辦理勞動保障業務。   2.在辦理勞動保障業務的過程中,勞動者持社會保障(個人)卡實現與資 源數據庫的信息交換;用人單位除可利用網絡實現基層單位管理平台同各業務前 台的信息交換外,也可以通過社會保障(用人單位)卡實現與資源數據庫的信息 交換。   3.在脫網工作的業務POS機之間,以及在脫網工作的業務POS機與聯 網工作的業務前台之間,利用社會保障卡實現約定的信息交換。   4.在聯網工作的業務前台之間,主要通過網絡進行信息交換,社會保障卡 起安全認證和信息交換的補充作用。   5.在沒有網絡聯通的中心城市之間,通過社會保障卡進行約定的業務信息 交換。   6.在有網絡聯通的中心城市之間,主要通過網絡進行業務信息交換,同時 出於提高網絡傳輸速度和減少網絡運行成本方麵的考慮,網卡結合傳輸信息,社 會保障卡起補充作用。   7.社會保障(個人)卡與公安、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等部門存在 信息交換,社會保障(用人單位)卡與工商、稅務、技術監督等部門存在信息交 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