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府辦〔2002〕45號
轉發省農業廳關於加強農業農村幾項工作意見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順德市人民政府,省府直屬有關單位:
省農業廳《關於加強農業農村幾項工作的意見》業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yabo 11选5
二〇〇二年六月十日
關於加強農業農村幾項工作的意見
省農業廳
(二〇〇二年四月十一日)
根據省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對《關於我省當前農村農業情況的報告》的審議意見,現就農民增收、加大扶貧力度、加入世貿組織後農業應對等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繼續下大力氣,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近年來,我省認真貫徹中央關於農業農村的政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使全省農民收入實現恢複性增長,初步扭轉了近幾年增長逐漸減緩的趨勢。但影響農民增收的一些長期性、根本性因素,如農民經營效益難提高、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難、農民負擔較重影響農民增收等尚未消除,增收難的形勢依然嚴峻。
為此,我們要按照中央確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導思想,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麵工作。
(一)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結構調整要立足我省的資源優勢,發展在國內外市場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我省人多地少,農業的優勢主要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畜禽、花卉、蔬菜、南亞熱帶水果等。要充分利用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的有利條件,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在確保全省3000萬畝基本農田和1750萬噸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具有廣東特色和高效益的南亞熱帶水果、蔬菜和花卉等園藝作物;畜牧業要在穩定生豬、肉雞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適銷對路、效益好的畜禽,重點扶持市場前景好、開發潛力大的牛、羊、兔、鵝等草食動物;進一步推進海洋綜合開發,逐步建成以發達養殖業、健康捕撈業、先進加工業、活躍流通業和繁榮休閑漁業為主體的現代化漁業產業體係;林業要重點抓好生態公益林和自然保護區、沿海防護林係、農田林網和城市園林建設,大力營造速生豐產林和工業原料林,加快南藥和竹業發展。調整優化鄉鎮企業結構,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產業的優化升級和產品的更新換代。
調整區域布局。要把發展一鄉一品、一縣一業的特色農業作為優化區域布局的重點來抓,形成規模,創出名牌。珠江三角洲和大中城市郊區重點發展城郊外向型農業,確保大中城市食品供應及出口創彙;粵西重點發展優質南亞熱帶水果和北運蔬菜;粵東重點發展沙田柚、龍眼、名茶等;粵北發展反季節蔬菜、優質雜果、茶葉、藥材、煙葉等。進一步優化品種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要大力引進、推廣優良品種,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增創農產品名優品牌。
(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按照省委八屆七次會議的精神,重點抓好以下四方麵工作,從整體上提高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一是繼續培育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省級重點培育100家規模較大、實力雄厚、帶動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市級重點培育一批中等規模的農業龍頭企業,縣級重點培育小龍頭和其它形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通過完善組織形式和運行機製,不斷提高龍頭企業開拓市場的能力和帶動農戶的能力,使龍頭企業成為新型的市場主體。二是積極探索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製,使廣大農民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得到實惠。三是加快農業經營體製、運行機製和農業科技體製創新。要加快建立完善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機製,鼓勵農民以土地、資金、勞力、技術、產品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農民興辦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四是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重點培育一批有市場、效益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連結農戶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
(三)完善農產品市場體係建設,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
建設好農產品主產地和主銷地的中心批發市場,培育若幹個規模較大、效益較好、輻射麵廣、設施完善、功能較多和管理規範的中高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形成麵向全國乃至世界的農產品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建設好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在我省現有的14家全國定點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基礎上,發展一批規範性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繼續發展和完善城鄉集貿市場、超市、連鎖等農產品零售市場,形成開放、高效、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係。
高度重視市場調研,把握新的消費趨勢,在穩定鞏固本地、本省農產品市場的基礎上,大力開拓省外市場和國外市場。農產品流通企業和組織要不斷完善市場營銷方式,在創名牌、建網絡、發展連鎖經營、完善售後服務等方麵下功夫。實行“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各級政府應想方設法采取多種形式,支持和幫助農產品流通企業和農民流通大戶開展跨地、跨國經營,擴展廣東農產品銷售,提高市場占有率。
(四)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
發展鄉鎮企業和組織農村勞務輸出,是當前和今後農民增收的主要增長點。鄉鎮企業要通過深化產權製度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製度,推進企業體製創新和機製創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麵向國內外市場,加大鄉鎮企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力度,促進有效增長。珠江三角洲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次發達地區,特別是山區,要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培育更多的龍頭企業。要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農村勞務輸出,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加快農村職業技能培訓網絡建設,為勞務輸出搞好技能培訓。加強勞務市場的規範和管理,以減少農村勞動力轉移尤其是異地轉移過程中的盲目性。加強珠江三角洲地區與東西兩翼和山區農村勞務協作。
(五)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在當前農民增收困難的情況下,“減負就是增收”。
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讓農民休養生息,對於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各級黨委、政府和部門,要繼續落實好中央提出的村提留鄉(鎮)統籌費 (含農村教育費附加)“一定三年不變” 的政策和“八個禁止”的規定,加大涉農方麵的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的專項治理力度。
進一步完善鄉統籌村提留預決算製度和農民負擔審計製度,涉農經費公示製度。要堅決糾正沒有政策法規依據、不按規定程序和標準的收費。對於那些不顧中央和省三令五申加重農民負擔的行為,要堅決查處,並追究有關領導責任。
(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條件。要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加快東西兩翼和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利用水利、公路等大型工程的建設拉動當地經濟發展,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同時為農民提供更多務工增收的機會。要下大力氣解決洪澇災害和水資源不足等問題,繼續抓好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和低產田改造。粵北山區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抓好缺水地區田頭蓄水工程建設,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用水,改革耕作製度,增加複種指數,調整農業布局增加收入。雷州半島要堅持“擴庫硬渠上井群,改善生態調結構”的科學思路,加快改水治旱步伐,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南亞熱帶特色農業,努力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水平。
(七)加大扶貧工作力度。加大扶貧工作力度,增加貧困地區農民收入,縮小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農民收入的差距,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工作。今年是實施《廣東省農村“十五”扶貧開發綱要》的第二年,要以加快貧困地區經濟建設和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改善貧困地區基本生產條件、基本生活條件和基本發展環境為重點,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突出重點抓好人均年純收入1500元以下貧困農戶的脫貧工作。以各市縣為主,以貧困村為基本單位,采取龍頭企業帶動、掛鉤扶貧、對口幫扶、“千幹扶千戶”、培訓實用技術、推進勞務輸出等辦法,實施“四個一”工程。二是發展扶貧農業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扶貧。今年要按省府頒發的《廣東省重點發展100家農業龍頭企業實施方案》落實扶貧農業龍頭企業的認定工作。引導省級龍頭企業到貧困地區興辦生產基地和加工項目。三是積極穩妥開展貧困村脫貧奔康試點工作。擬在16個扶貧開發重點縣和15個貧困人口較多的縣(市)選62個貧困村開展村級脫貧奔康試點工作。四是做好省直單位定點和沿海對口扶持工作,拓寬民間扶貧渠道。五是建立健全全省扶貧數字化管理係統。今年擬將扶貧數字化管理係統延伸到市縣兩級,把扶貧對象、扶貧項目和扶貧資金納入科學化規範化管理軌道。
(八)加強領導,建立促進農民增收的機製。加大財政支農力度,重點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推廣、農業產業化經營、農產品營銷和加工、農業保險、農民技術培訓等。要通過政府支農資金的引導,集中財力解決製約農民增收的突出問題。盡快建立一個促進農民收入不斷增長的機製,通過建立必要的工作製度,明確和規範政府各級部門對農民增收的工作職責,增加投入,搞好服務,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二、認真做好加入世貿組織後的應對工作
加入世貿組織既為我省農業的發展帶來機遇,也給我省農業帶來挑戰,對此要有足夠的估計,並紮紮實實做好各項應對工作。要按照國務院確定的“趨利避害,減少衝擊,善用權利,擴大出口”的總思路和應對政策措施,認真抓好各項應對措施的貫徹落實工作。同時要根據廣東的實際情況,在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前提下,研究製定具體的對策,當前要抓緊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加強學習,重點是加強對世貿組織農業條款的學習和研究,增強工作的主動性。並根據世貿組織相關的法律文本內容,抓緊製定和完善、調整我省的農業政策法規。進一步轉變政府管理農業職能,要從追求農產品數量指標轉向講求農業經濟效益和產品質量指標,從單純抓生產轉向同時抓流通包括農產品出口經營方麵上來。要進一步規範政府依法管理農業的行為,把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加工、科技等重要的產業環節,統一協調好。建立和完善國家農產品市場監測和預警體係,加強對海外農產品市場的研究,及時提供有關國外農業政策、農業發展動態、農產品貿易政策和信息。
(二)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充分利用我國入世給農業帶來的發展機遇,麵向國外市場,從培育優勢產品入手,揚長避短,構建農業優勢區域和優勢產業帶,使農業生產布局不斷得到優化。根據有所側重、扶優扶強的思想,研究我省農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優勢和劣勢,選準主攻方向,實施品牌戰略。
要繼續發揮我省資源、地緣等方麵的優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外商來我省興辦農業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並利用外商的渠道促進開拓國際市場,推動農產品出口,特別要促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出口。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農業交流與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和科研部門聯合起來到國外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生產基地,直接利用國外資源和市場推進我省外向型創彙農業更快發展。
(三)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農產品的市場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含量的競爭,對此各級政府、決策部門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把農業農村經濟的增長切實轉到依靠科技進步上來,加大工作力度,增加科研推廣投入,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才能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農業科技創新和體製創新重點抓好如下幾方麵工作:
1. 抓好農業科研推廣和成果轉化工作。重點抓好“豐收計劃”、“跨越計劃”、“948”等科研成果轉化,抓好省製定的《廣東省“十五”農業技術推廣重點項目》的實施,大力抓好良種良法的引進、消化、培育和推廣,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支持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等科研、教學單位開展生物技術、農業工程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同時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和植物新品種的保護工作,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水平。
2. 深化改革,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係,實現體製創新。要通過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個以政府為主導,以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所為骨幹,以農業院校為依托,有農業龍頭企業、農業技術協會、經濟合作組織參與的,適應市場要求的新型高效的農業技術推廣體係。認真組織實施省人大九屆三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切實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工作的議案》,建立完善19個省市級、50個市(縣)級、100個鄉鎮級的品種引進改良中心;同時支持16個區域性農業試驗中心的建設,以此構建我省農業技術推廣體係中堅力量,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
3.進一步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工作, 夯實科技興農的基礎。 按省人大《關於切實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工作的議案》要求,通過自學考試和開展“綠色證書工程”、“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等形式對農業進行技術培訓及宣傳新良種、新技術。通過對農民的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使新品種、新技術更易為農民接受。
4. 加強農產品質量管理,確保農產品安全。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監測和管理體係,實行嚴格的責任製和檢查督辦製,依法加強對農產品有害有毒物質殘留的查處,重點解決“瘦肉精”違禁藥物和高毒有機磷類農藥殘留的問題。“十五”期間要在抓好12個部級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建設的基礎上,分期分批在各地級市建立區域性農業檢測中心,以解決我省農業質量檢測體係薄弱的狀況。開展農產品質量認證和市場準入試點,確保上市農產品質量、衛生和安全。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大力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並形成規模效益,提高我省農產品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