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單位:廣東省統計局
地點:廣東廣播中心三層國際會議廳
主持:唐琳
時間:2019年12月17日11:30
上線嘉賓:
【省統計局】
黨組書記、局長 楊新洪
黨組成員、副局長 楊驍婷
二級巡視員 汪國新
綜合統計處處長 王麗瑩
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處處長 黃俊彪
普查中心主任 張漢傑
【評議團】
暨南大學教授梅林海,羊城晚報評論員戚耀琪,廣東民聲熱線記者唐夢圓、白陽南
【媒體觀察團】
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新快報、信息時報、廣東廣播電視台
12月17日,廣東省統計局上線“廣東民聲熱線”。圖片來源:廣東省統計局官網
11:30——
主持人:傾聽你的呼聲,凝聚改變的力量,這裏是中共廣東省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和廣東廣播電視台聯合主辦的廣東民聲熱線,我是主持人唐琳。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廣東民聲熱線開辦主題教育專題節目以來一直堅持的宗旨,鞏固和深化主題教育成果是我們節目的追求。今天(12月17日)來到我們廣東民聲熱線現場的是廣東省統計局,帶隊領導是黨組書記、局長楊新洪,歡迎您和您的同事。
楊新洪: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現場特約評議團成員有:暨南大學教授梅林海,羊城晚報評論員戚耀琪,廣東民聲熱線記者唐夢圓、白陽南。
在我們節目直播過程中,我們的熱線電話020-36235999會同時在線,您想知道新一輪的全國人口普查有哪些亮點嗎?您對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存在疑問,你擔心企業提供的數據流向和安全性呢?歡迎現在就撥打廣東民聲熱線020-36235999,同時你也可以打開微信搜索廣東民聲熱線,在小程序裏投訴、報料。
【民聲發布】
主持人:節目一開始,我們首先要進入的是“民聲發布”環節。今天省統計局會帶來哪些權威信息呢?下麵把時間交給省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新洪。有請:
楊新洪:大家好!十分感謝大家對統計的關注跟厚愛、支持。今天我在這裏要用三個字來“解碼”廣東經濟。也就是厚、準、增。
今年我們把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統計工作順利完成。在這次被省政府主要領導稱讚為“這項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的廣東省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中,我們以“七個一到底”(簽訂一“經濟普查責任狀”負責到底、每一天發布“清查進度表”短信堅持到底、一張經普全覆蓋地圖督導到底、一種“六個導向”做法工作到底、一個“廣東智能普查”微信公眾號通聯到底、一個宣傳工作方案執行到底、上下一致行動摸清到底)的堅定決心和毅力,全麵摸清廣東經濟發展的底數,也為我省下一步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厚,四經普摸清了廣東經濟厚實的家底。2019年11月20日,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了《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第七號):2018年末,廣東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312.7萬個,占全國的14.3%;產業活動單位338.9萬個,占全國的13.8%;單位從業人員4610.90萬人,占全國的12.0%。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以及單位從業單位占全國10%以上,這是很厚實的基礎。
準,體現在高質量的錄入和結果,普查數據綜合差錯率僅為1.05%,比全國還低。體現我們是高質量的過程。
增,也就是說5年來廣東經濟的規模與速度都是成倍高速度的增長。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同時,大的數據背後,還有各種的邏輯關係、數據關係,接下來我們還會進行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廣東統計資料的開發,更好地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豐富、詳實的基礎數據服務。為我們提高廣東的現代化質量能力提供統計服務的支撐。也同時希望社會各界一起來關注數據,使用數據,讓數據發揮更大的效能,來服務我們整個經濟社會的方方麵麵。
以上就是我發布的內容。謝謝大家!
【民聲調查】
主持人:一般來講,統計局的統計月報是當月經濟運行狀況數據統計,我們稱之為晴雨表,主要包括所在地區每月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和工業農業生產情況等。統計月報能夠在統計年鑒發行前,為行業和市民提供及時的官方數據參考。不過,記者對比廣東21個地市統計局統計月報發現,統計月報公布遲緩成為眾多統計局的通病。我們來看記者的調查:
播放短片“統計月報”(短片略)
主持人:短篇看完了,我們來看看這一條片的采集記者白陽南有什麼問題?
白陽南:請問楊廳,現在是大數據時代了,為什麼有的地市統計月報那麼慢,像佛山的統計月報數據是滯後三個月才公布,請問這個統計月報到底有沒有時間規定?
楊新洪:我看到了我們陽南記者挖得很深,對數據關注本身就是數據是一種有用的東西,涉及到數據發布的時間問題以及發表數據指標本身的申請問題。這裏麵實際上,大的按照我們《統計法》裏麵的公布要求規定就是上一級公布以後,下一級才能依法公布。公布的時間為什麼會有前有後?可能會帶來各種的質疑,我覺得非常好的問題,也是我們正麵臨要去不斷增強數據的自信。我們講到有一個製度自信,那個是大的,但是統計製度出來的數據,也是有製度的標準範圍出來。國家公布以後,省裏就可以選擇公布,省裏公布以後,地市可以選擇發布。那麼地市公布之後,縣區也可以公布,公布的時間選擇在哪個時點上?這個可以由本級統計部門做安排和跟進的。為什麼會不一樣?大概有這麼兩種情況:
一、根據工作安排,可能在這個時點上公布,更有利於工作,更有利於數據的進一步理解或者使用上,然後選擇某一個時點發布。
二、時間滯後這麼多,可能也有對數據質量的進一步抓實、核實或者把功課做得更加充分。今天現場給大家帶來“一頂帽子”,帽子一邊是9.99,同時有一把金鑰匙,是開啟數據質量的金鑰匙,另外一邊還有一個“7+N”的改革,也就是我們麵臨經濟轉型升級,特別是出現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這個過程當中,需要使用很多的想法和方法去到達。剛剛陽南記者也談到這個問題,要把數據背後的事情弄清楚要做一個功課,特別是對於數據有一些需要核實,可能背後需要成千上萬個變量一個一個去核實,這個有一個時間差,公布的時間有先有後。針對這個問題,去年省局在第四季度專門發了一個文,對發布工作做了更具體的要求。總體的要求就是上一級發布以後,下一級再核對。公布指標的詳盡程度可能還需要一定的過程,也是為了讓數據質量更加有保障。
這個問題雖然有一點尖銳,也是我們統計係統從上到下或者是從下到上必須齊心協力去麵對,去更加規範、統一的發布。
白陽南:請問楊廳,剛才您也講到很多數據的質量,但是這個數據有沒有效率?為什麼有的地方快?有的地方慢?這個過程當中是不是個別地市工作效率存在問題。有的就可以按時一個月都能發,每個月都是按照那個時間點發,佛山就拖到三個月,您說數據質量,如果數據延遲以後還有多大的意義?他們是月報,他們拖三個月之久這個數據還有多大的意義?
楊新洪:數據的意義可能還不能從一個點上來觀測它。公布GDP可能一二三產業就有了。工業裏麵就有工業增加值,這個是它的最核心指標。可能再過一段時間公布工業其他數據的時候,你覺得他可能延緩,實際上是上報的時間有不同的規定。比如說生產性指標,可能上旬、中旬就可以獲取。但是財務指標,工業的利潤、盈利成本這些就需要到下旬才可以公布。因為涉及這些數據上報時間有先後,這些就會造成認為公布時間有滯後。市與市有區別,同樣的指標,這個市出來了,那個市沒有出來,他發布的時間根據工作安排的節奏來,也有這種情況。總體來說,我們是沒有做統一的規定和安排。這個各地的統計部門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安排。但是如果是涉及到個體和單位甚至是推算的數據是不能對外公開的,所以數據公布的內容和時間上可以由當地做適度的安排。
白陽南:佛山拖了三個月之久,他們是不是工作上有什麼困難?我們能否連線一下佛山市統計局,問一下他們工作有什麼困難?為什麼會拖那麼久?
楊新洪:好的。連線佛山。
主持人:我們連線佛山市統計局。佛山在線嗎?
佛山:佛山在線,我是佛山市統計局的局長,姓曾。
主持人:曾局長,您對於剛才我們記者的問題,您可以向我們說明一下?
佛山:我們的數據發布分幾個層麵來看,我們9月份的GDP快報數據出來的時候,一般10月底政府會開一個政府季度分析會,我們在會議上就會發布,這是一個發布方式的問題。一般都向媒體公布季度GDP總量和重要的財政數據等等,至於講到大家講到的月報數據延遲三個月,可能是由於在網上渠道公布的數據需要比較完整和全麵的去公布。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統計網站,特別是前一段時間,我們政府網站進行了一個集中的整治。原來網站是我們統計局自己管,後來是整治以後就由市統一管,這個對網上發布的數據也有影響。
白陽南:您剛才講網站發布比較慢,有沒有其他渠道?市民或者是其他行業想了解數據他們有什麼渠道?
佛山:對傳媒的發布我們是比較及時的,比如說報紙、雜誌,傳媒,每個季度和當月的,9月份的數據我們會在10月底發布的。
白陽南:有很多人想選擇網上看。
佛山:網上會遲一點,網上公布的數據是比較詳實的。
主持人:我們來聽一下暨南大學教授梅林海怎麼看?因為網站上發布統計月報是沒有統一的時間,如果延遲三個月發布也是可以的,是不是這樣的?
梅林海:剛才省統計局楊局長也做了一個解釋。就這個問題我專門查閱了《統計法》,《統計法》2017年頒布了新的條例,就是關於執行的條例,55條裏麵沒有一項對於數據公布時間的規定,我沒有查到。因為我們統計局是屬於政府的部門,是要嚴格按照國家的法律來執行的。從這一條來講沒有一個具體的規定,所以沒有一個硬性的規定,所以這一點上沒有說一定要有一個規定。所以這一點上來講我沒有找到,但是我想就這樣一個問題來講,有早晚,很明顯這個問題出在哪裏?現在大數據的時代,數據本身就是經濟的含義,就是很多的數據對很多企業和部門來講是依靠這些數據來進行研判,來進行一個投資行為。比如說我自己作為一個消費者來講,我也做一些基本的判斷,這個數據無論是政府層麵、企業層麵或者是個人層麵都有很大的意義,所以及時公布對於我們消費者來說,對於公眾來說非常重要。
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作為政府部門執政為民,人民的需要就是政府部門工作的出發點或者是動力。這方麵來說,一些地方還需要在這方麵提高認識,當然統計局有統計局的規範,公布沒有具體時間,審批有大概的規定,20天還是多少天?我們就嚴格來說,這個沒有什麼錯誤或者是違背規定,但就他的態度或者是工作的目標來講,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這樣的差距上我們希望他們能夠做得更好更全麵。
我也接受過這樣的采訪,以前我們統計局公布的收入數據、物價指數等等,老百姓都會覺得我的收入沒有那麼高,物價還不值這些東西。我就覺得需要我們數據統計的政府部門裏麵,你除了進行官方渠道的正規發布之外,因為你是專業人員,需要把冷冰冰的數據進行一些解讀,特別是非專業人士。你要有一個解讀,告訴大家我們的數據是怎麼回事。我是作為一個研究人員,我知道數據的背後,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對於這些人我們也需要去解釋,隻有這樣大家才能夠理解和解讀我們當下的數據。所以我覺得提高工作效率仍然是有一些單位和部門不可推諉的責任,它還是有的。我的講法就這樣,謝謝大家!
主持人:我們請楊廳回應一下我們評論員的規定,即使沒有硬性規定和要求,我們各個部門是否能夠減少差距,回應社會關切和需要,每個月在月底如期發布統計月報呢?
楊新洪:我感覺陽南記者和林海教授特別關注數據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是我自己關注的問題,我們從民生這個角度來說,現在的經濟社會的數據,特別是經濟的數據,跟我們每個人的經濟生活都關聯著。比如說CPI,全國11月份高企,實際上就涉及到銀行的加息或者是提高準備金率,這些問題怎麼解釋度,讓老百姓能夠安心。比如說CPI高企主要是豬肉單項的高,背後需要解釋,讓老百姓看到冷冰冰數據背後暖暖的經濟內涵。這也是我們在統計改革創新上,構建經濟大省和統計強省需要加強的一個方麵。數據背後的內涵,豬肉漲價是一個周期的情況,一個周期後又會回落,老百姓不用太擔心。這同時也倒逼我們要重視這些問題。不僅僅是數據采集的問題,還要及時發布、解讀、應對數據。才能把統計的數字變成活生生的數據,才能夠說服老百姓。反過來說,我們對統計數據特要有自信,我們要建設統計強省,不僅僅是數據大省,數據解讀能力要很精準,很到位,我們要克服這些困難,讓我們的公眾越來越喜歡數據,也會使數據服務民生、服務百姓。
主持人:謝謝楊廳的回複。我們進入下一條暗訪。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決定於2020年開展新一輪全國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涉及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以及社會的各個方麵。那麼人口普查來了,我們要配合做什麼?人口普查又有什麼作用呢?這次人口普查有什麼亮點?記者走向社區,看看大家是怎麼說的。
播放短片“全國人口普查”(短片略)
主持人:廣東民聲熱線記者唐夢圓有什麼問題?
唐夢圓:楊局,我們做了一個調查,無論是市民還是基層普查員對這個人口普查工作不清晰,請問一下這次普查有什麼亮點?
楊新洪:感謝唐記者的調查。為什麼感謝?你幫我們提前做了前期的宣傳。從這次普查的階段來說現在有三個階段還處在準備階段。準備階段完了才進入登記階段以及數據審核和比對階段。有一些地方不知道這個事也是正常,因為大規模人口普查的宣傳還沒有展開,有一些知道人口普查是憑十年前人口普查的印象。實際上我們這一項工作還在謀劃,國務院發了通知,廣東省通知正在走文件的流程當中。
唐夢圓:大概什麼時候會出來?
楊新洪:年前應該會出來。出來就把我們往往講的機構落實、場所落實、人員落實幾個進行落實。這次為什麼要把前麵準備充分?
第一個亮點:我們要使用比上次更先進的PAD來采集數據,人口有很多信息關聯著,這個也是它的一個亮點。
第二個亮點:我們處在粵港澳大灣區國家重大戰略來采集數據。人是關鍵因素,有一些港澳人數,在珠三角核心區他的住房情況以及人口分布情況也會得到我們反饋。
第三個亮點:我們還會通過大量的行政記錄比對。剛剛采訪的視頻裏麵也有訪問到各種的信息,有的是分布,有一些敏感度是不是房地產稅掛鉤?我這裏可以很負責的跟大家報告,每次普查包括前五年的經濟普查,得出的數據,特別是個體數據是依法保密的,不作為任何處罰的依據。我們的目的就是真實的調查摸清實際的存在。這個不作為任何處罰依據,所以請我們廣大的民眾或者是老百姓對這一件事情放下心,如是申報各種信息,得出數據的結果會更有利精準,全麵為黨和國家製定各種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更有利的依據。不針對任何個體來,也會確保他們的信息。房子是為了查人,把人弄清楚,長表短表有很多技術性,我們要等政策落實以後進行培訓,一定會通過專業性的工作手段來實現高質量的數據。
唐夢圓:您剛剛說到,我采訪之前是用紙質來登記,這次是采用電子化的方式登記,要普及大數據普查的應用,是不是說未來這些數據會在行政部門之間實現聯網呢?
楊新洪:我們會使用,大數據本身就存在,公安可能有、移動電信三大運營商也可能有人口的數據,人口部門也會有數據。把這些已有的行政記錄我們會做一個清查和對比,把這些數據弄準了,可能會為後麵整個鋪開形成一個既節省能力又使用大數據這樣的科技或者是便捷的方式來落實,我們有這個設計和考慮。
但是,也要看到廣東發展不平衡的情況,有的偏遠地方還是需要紙質去到達,不是全覆蓋,涉及到自然村和很偏僻的地方,通訊網絡到達不了的時候,需要麵對麵用紙質的訪問他相關的信息,然後再得到一個合格的人口普查數據,不是完全一刀切。
唐夢圓:現在是逐戶入戶調查,因為調查時間隻有15天比較短,碰上人員外出或者出去旅遊或者是外出工作不在家,這樣的情況怎麼在半個月的時間內保證數據的客觀和準確性呢?
楊新洪:我們聽上去好像是15天。實際上現在開始到明年的10月1日都是幹這個活的時間,就是要弄清楚這個對象的分布,有可能你在這個位置,有可能在那個位置,我們采取逐級來,省到地市,地市到縣區,縣區到街道,街道到社區,社區可能到小組,要看這個人的分布情況,會做提前的溝通和安排。
唐夢圓:也就是說15天的時候就知道這個人在什麼位置?
楊新洪:對。把整個工作準備充分,我們要查1億多人,那感覺工作量特別大,但是一分散來逐級,就化大為小,當然總體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量非常大。我們半年也是最重要的時間節點,半年以上作為常住人口,廣東是第一人口大省,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不停做好各項準備、培訓、宣傳再培訓。
唐夢圓:公安部門他們有一個戶籍數據,他們本身有登記了,可能公安統計不到黑戶。但是我們人口普查也存在數據的誤差性,我們怎麼判斷到底哪個更接近於真實的數據呢?
楊新洪:公安的數據跟普查的數據標準有差異也有相同。比如說公安有戶籍人口,如果人口在海外或者是省外居住半年以上,就歸那個地方來普查他的常住人口。相反,戶籍在廣東珠三角工作半年以上,我們來登記,常住人口跟公安戶籍人口數據之間還有這方麵的差異。居住6個月時間是國際管理和國際標準,我們是遵循這樣的一個普查的時間節點,這個最重要。
主持人:楊局,您說到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廣東是流動人口的大省,有很多外來人口在廣東工作,流動性非常強。還有一些來自國外,比如說非洲的,這些普查的時候我們怎麼做?
楊新洪:我們主要是以6個月為節點,6個月以上一定要把他作為常住人口進來,所有這些對象,隻要他們真實、如實上報他個人居住時間、家庭成員以及他的職業身份各種情況,我們形成了結果會給相關的政策部門作為製定的依據。這也是解決我們外來人口各種權益問題的數據。
主持人:普查對於這部分的流動人群有沒有困難?
楊新洪:肯定會有。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因為人是最複雜的,有可能你在同樣人不同時點反映它,可能他都有情緒性的問題。有的站在門口反映他人口的信息,有的理解的會歡迎你進門。有一些晚上還會用狗放來驅趕調查人員。這需要群眾理解人口普查的意義,讓大家參與進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是被調查的對象。
主持人:好。我們來聽一下我們實時評論員戚耀琪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戚耀琪:剛才幾位討論的問題是我疑惑的問題。相對80年代的人口普查來說,我們現在已經是市場經濟時代,人口流動確實非常大,也導致了一方麵大家對普查感覺是比較淡薄的,因為他們的參與度會很低,他們會放狗不讓你進去。包括有很多未婚生了小孩,你不知道他真實的婚姻狀況以及生育孩子的情況,有一些民政局和公安局有數據,有很多人不上報也不辦居住證。可能有的在出租屋住一兩年沒有協議和合同,你很難抓住這個人的地點和時間可以同時鎖住的,這方麵有差異。統計局有沒有可能真的向一些互聯網企業學習,真正運用大數據描繪群體的輪廓,讓統計數據更加接近真實,雖然您說在邊遠山區的人口數據普查需要麵對麵進行紙質登記,那一塊數據可以重點用人力來解決。在城市裏麵是否可以通過各個部門的數據交叉驗證,可以更好地鎖定數據的準確性。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主持人:我們科技不斷進步,我們在人口普查的時候是否可以多借助一些科技的手段。比如說人工智能,幫助我們分析,這樣是否可以提高我們辦事效率或者是有利於我們更加精準地捕捉這些數據呢?
楊新洪:實際上這個問題也是特別好,也是幫我們打開采取大數據或者是科技手段來實現第七次人口普查重要方麵。我們就要建一個人口智能雲平台,不但解決係統外的問題,係統內的可能需要十幾萬普查人員,把公安和民政以及計生部門的數據都整合進來,還有對流動人口的數據進行分析。實際上涉及應用跟不應用,這個其實我們會盡最大的可能來使用大數據、科技手段。這裏麵剛剛視頻提到的短表和長表是很好的問題。短表裏麵的數據,可以通過大數據獲取,我們經常講的大數據好像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其實大數據可以解決人口基本的屬性問題。是男是女可能解決得了,但是你要問他職業幹什麼?大數據告訴不了你是什麼?所以必須要長表抽樣調查,張三李四可能知道他們是男女夫妻,但是更詳細的指標,必須用長表來完成,這個大數據替代不了,需要我們把數據再挖潛下去才可以變成更有用的數據。光靠一個總體的數據,三五個標誌不足以製定我們整個國策的需要。人口有很多的標誌數量指標,可能我們看上去大數據能解決一些指標的數據,但它還滿足不了更詳細的指標需要。這個就是長表、短表要解決。長表我們現在也無法對全部人口進行調查,也是通過抽樣抽查和推斷,他們也是現代統計技術,也是西方國家經常應用的現代技術。所以也不能把它看作是非大數據,也是廣泛應用數據采集的一種方法技術的應用。
【民聲十問】
主持人:這就需要人工智能和人腦智能互相補充和互相結合起來。你正在收聽收看的是廣東“民聲熱線”主題教育專題節目,今天在現場聽取意見的單位是廣東省統計局,如果你有問題想反映,歡迎現在就撥打我們的熱線電話02036235999,同時你也可以打開微信搜索廣東民聲熱線,在小程序裏投訴、報料。我們進入【民聲十問】環節:
第一個問題:為推動廣東的“統計改革創新”,省統計局做了哪些統計創新工作?可不可以介紹一下。
楊新洪:這方麵我們這兩年中國統計、國家統計賦予廣東很大的使命和要求。我們做了很多的探索。我今天來了一位分管的副局長,請她來說一說相關的改革推進。
主持人:我們都是怎麼創新的?
楊副局長:非常感謝大家對廣東統計工作和廣東統計事業的關心關注和支持。特別認同梅教授、戚教授和記者朋友說的人民群眾對我們工作的要求和監督就是我們強大的動力,大家或許都很清楚很熟知統計工作是為黨政領導決策服務,為社會各界服務的。剛才我們新洪局長給大家介紹了一下,我們自己生動形象概括為“7+N”,“7+N”的7就是指國家賦予廣東省重要重點專項改革統計任務,N是在此基礎上我們根據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我們大膽改革創新,根據社會各界的迫切需求,我們也延伸和實施一係列的統計改革任務。我們主要的方麵為各位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7項改革創新任務也是國家級的試點之一。第一項就是我們建立了新經濟統計製度,並且我們立足於全麵、真實、客觀、及時地反映廣東三新經濟和各種新業態的情況。我們按季度進行核算和發布。
第二項:是全國率先推行企業成立設立實施的企業的電子統計台賬工作,這個既可以從源頭上很好地提升統計數據的質量,切實地緩解和減輕基層統計人員和企業統計人員工作負擔。
第三項:依托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有效協作機製,粵港澳大灣區的統計協作機製,我們來積極做好人口普查當中的一些重要的專項試點,這也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港澳台以及外籍人員的普查和登記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國家對此非常肯定,當時廣東省的領導以及新洪局長親赴澳門做了一個現場簽約見證的儀式。
第四項:勇於破冰,全國首創分性別統計製度。這裏指分性別就是我們為了更好服務於婦女兒童重要的基本國策,在全國率先推出省一級分性別的統計製度,並出台了2018年的報告,這一份報告也得到了國家統計局主要領導以及我們廣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和全國婦聯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重要批示。這個龐大的分析製度,可能在座很多朋友會見證很多具體的數據。包含了846個指標,涉及到我們幾十個行政部門和廣大的婦女兒童。
主持人:謝謝楊局。我們現在想要插一個網友的提問。看過今天的提問以後,有網友問廣東一直在為走在全國前列努力,能不能問一下在統計月報公布這一塊也能走在全國前列?是否可以給一個發布的時間,讓統計兼具時間和效率呢?
楊新洪:這個回到前麵的問題,是我們一起想到一塊。從今年1-3季度,特別是3季度這個時間的發布,實際上我們應該走在全國前列。1到3季度,我們是在10月20日下午,同時我們通知了主要媒體,看我們的網,可能有網友沒有注意到我們的動作,我們有緊迫感也有責任感和使命感來實現發布數據,第一時間讓他感受到新鮮出爐的數據變化,這個也是我們共同的職責。可能每個地方對這個安排上來說還有各自的工作考慮。我想這個是一個大方向,可以把他做得更好。
【民聲評議】
主持人:好的。這裏是廣東民聲熱線,“民聲十問”期待你的參與,馬上進入主題教育民聲評議環節。
今天(12月17日)民聲評議小組已經對我們的上線單位廣東省統計局現場情況進行了平分。今天省統計局的現場表現部分最終得分是89.5分。好的,我們請楊局最後做一個簡短的小結。
楊新洪:非常感謝各位對廣東統計的支持和厚愛。今天現場從視頻的問題以及對問題的追問上,都體現了我們廣東統計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的地方有很多。也需要我們麵對新形勢任務要求,進行統計能力的再提升。這個也給我們提出了來年新的工作要求,我想我今天帶著我的同事們來,也在現場感受到了這種氛圍對數據的期待。將來,這些將化為我們工作的一種新的動力來把廣東統計確實擔負起新時代省委、省政府賦予統計的各項服務、保障上,能夠做得更好、更強。謝謝大家!
主持人:今天的廣東“民聲熱線”節目到此就結束了,感謝你的支持,感謝省統計局、特約觀察團以及媒體觀察團的嘉賓。錯過我們直播的朋友可以下載觸電新聞app,訂閱“686新聞工廠”回看節目視頻,也可以收看明天(12月18日)中午11:30在廣東電視新聞頻道播出的濃縮版節目。另外,您也可以在微信平台上關注“686新聞工廠”公眾號,留意我們節目的其他動態。下期節目將在12月24號,上線單位為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歡迎提供新聞線索,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