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互動交流 > 在線訪談 > 往期訪談 > 地市訪談 > 2019地市訪談

主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專訪江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許曉雄 2020年01月16日
來源 : 本網
【打印】 【字體:


訪談實錄.png

  主持人:

  歡迎大家參與yabo22 vip 在線訪談欄目,今天我們很榮幸邀請到江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許曉雄同誌來和各位網友交流。您好,許市長。

  許曉雄:

  主持人好。

  主持人:

  來和網友朋友們打聲招呼吧。

  許曉雄:

  各位網友大家好。受劉毅市長的委托,圍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我向大家介紹和分享一下江門的工作情況。

  主持人: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江門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那麼請問您,江門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麵做了什麼工作?又取得了什麼成效呢?

  許曉雄: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以後,我市迅速成立了以林應武書記為組長、劉毅市長為常務副組長的領導小組,以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現代產業體係等12個專項小組,並且製定出台了推進大灣區建設的實施方案、三年行動計劃、以及年度工作要點等等指導性的文件,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在5個加快方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個是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破局。在“硬聯通”方麵,今年全市安排190億元用於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在高速公路方麵,高恩高速建成通車,對接深中通道的中開高速也加快建設。對接港珠澳大橋的黃茅海通道將在明年動工。軌道交通方麵,南沙港鐵路加快建設,我們也力爭深茂鐵路深圳到江門段在今年動工,江門站將在明年建成投入使用。在規則的“軟聯通”方麵,堅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推動江門和港澳在各個領域的深度合作。我們依托港澳江門籍的社團,也設立了香港和澳門的聯絡處,創新推出了稅務通和商事登記,實現跨境的“離岸受理”。

  第二個是現代產業體係加快構建。出台了“實體經濟新十條”以及“六穩50條”等一係列的政策,整個工業經濟穩中有進,傳統產業通過技改和智能化等逐步得到了提升,先進製造業的比重也達到了39%,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大健康、新材料這5大戰略新興產業加快培育。今年1-9月份,我們新引進的超億元項目達到了177個,整個投資額超過了1300億元,同比增長達到了53.3%。 

  第三個是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提升。我們積極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以及國際科創中心。今年江門榮獲了“全國小微雙創示範城市”這麼一個稱號。江門國家高新區的排名也逐步得到提升。現在全市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了1240家。我們重點打好三張牌:第一張是打好高水平理工科大學牌,依托五邑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的建設,與港澳8所院校合作不斷深化。第二張是打好院士牌,通過引進多個高層次的人才團隊,現在江門的院士工作站已經發展到11個。第三張是打好大科學裝置牌,我們與國家的高能物理研究所,加快推進江門中微子實驗站的建設。

  第四個是江門和港澳的合作加快深化。首先加大經貿領域的合作廣度和深度服務港澳,尤其是澳門產業多元化的發展,全市目前累計批準設立的港資企業達到了6700多家,澳資企業也接近1000家。另外,我們穩步推進江門和港澳民生福祉銜接,完善港澳居民在江門的就業創業、醫療、教育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麵製度。現在,港澳青年同等享受我市所有就業創業的補貼政策,我們也健全了以居住證為主的港澳居民子女隨遷入學政策。目前港澳居民在我市就業參保大概有7000人,實現就業創業大概有3000多人。

  第五個是營商便利化改革加快推進。我們利用建設全省“數字政府”試點城市契機來倒逼各項改革,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一流的營商環境。例如,我們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商事登記“微信+智能化”的審批,電子證照應用也全麵鋪開。全市現在開辦企業可以實現一天辦結,整個市場的活力得到顯著增強。1-9月份,新登記的市場主體超過了6萬戶。現在全市的市場主體總量達到了51萬戶,總量在全省排名第6位。 

  主持人:

  省委李希書記今年初到江門調研的時候,對江門提出了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的發展目標。那麼請問您,在接下來江門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實現省委賦予的“兩個定位”上,有什麼新的思路和舉措呢?

  許曉雄:

  今年10月召開的江門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上,林應武書記對我市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做了具體的工作部署。接下來,我市將堅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論述,對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和省委“1+1+9”工作部署,實施市委“1+1+5”工作舉措,來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效應”的機遇,全麵打造珠江西岸新的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為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作出江門貢獻。我們有5個方麵的重點工作:

  第一是打造先進製造業強市。堅持工業立市不動搖,聚焦創新驅動,集聚高端要素,來打造軌道交通等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先進製造業的基地和創新成果轉化的基地,提升江門經濟的能級和量級,尤其是要積極地承接深圳、廣州等大灣區中心城市的產業帶動和輻射,探索建立“廣深總部+江門基地”或者“廣深研發+江門轉化”等產業合作的體係。 

  第二是打造珠西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做到內聯外通,以軌道交通和高快速路網為重點,構建“五位一體”的綜合交通體係網絡,加快實現一小時通達大灣區的樞紐機場,一小時通達大灣區的主要城市,也一小時可以通達市內的主要城鎮。

  第三是打造沿海經濟帶開放高地。對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來推動與港澳經濟發展和社會創新合作,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第四是打造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窗口。整合華僑華人資源、僑鄉文化資源,以及粵港澳文化資源,打響標誌性華僑華人文化活動國際品牌,打造華僑華人創業創新基地,以及文明互鑒交流典範和華僑華人精神家園。

  第五是打造宜居宜業宜遊高品質城市。在“灣區通”工程上積極探索,以小切口帶動大變局,大力發展民生事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為港澳居民在內地的學習、就業、創業和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 

  主持人:

  江門是全國著名僑鄉,曆來有海內外“兩個江門”的人緣優勢,請問您,江門將如何用好“僑”這個獨特的優勢,推動大灣區的建設?

  許曉雄:

   “僑”是江門獨特的城市基因,祖籍江門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超過400多萬人,遍布全球107個國家和地區,(接)下來,江門將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支持江門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任務,把華僑華人的力量凝聚起來,來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我們重點要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通過固根築魂圓夢工程,建設一批具有特色的景區和景點。活化利用江門豐富的曆史文化建築資源,打造獨具特色、遍布城鄉的華僑華人博物館群,積極創建國家級僑鄉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來挖掘、保護傳承和創新華僑華人文化,也通過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來推動全國僑鄉文化示範村建設。 

  二是通過文化互鑒交流工程,打造平台和一批品牌活動。整合提升我市現有的中國僑都(江門)華僑華人嘉年華、世界江門青年大會、少年中國說等華僑華人文化交流係列活動,舉辦首屆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暨粵港澳青年文化創意發展大會,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僑務和文化活動品牌。 

  三是通過文化共建共享工程,推動“文化+”融合發展。發揮“文化+產業”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例如,我們推動“文化+旅遊”,以廣深港澳聯合開發“一程多站”的旅遊線路,來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建設,加快赤坎古鎮、古勞水鄉、台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等項目建設,推動開平碉樓全力創建國家5A級景區,推進台山全域旅遊發展。當然,我們還有“文化+經貿”、“文化+教育”、“文化+金融”等等。 

  四是通過僑創工程,支持華僑華人創新創業。我市在1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19個駐外經貿代表處,23個世界青年聯絡分部,以世青會全球108個聯絡點為基礎,構建了全球五邑籍華僑華人創新創業以及合作發展的網絡,全力地引導僑智、僑力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

  主持人:

  江門和香港、澳門地緣相近、人脈相承,請問您,江門是如何將自身的優勢、資源、條件與港澳的發展需求相結合,更好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呢?

  許曉雄:

  江門和港澳有著非常良好的、全方位的、多層次的合作基礎。 接下來,我們將在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一是發揮區位和空間的優勢,與港澳共同打造產業合作平台,推動建設珠海—江門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區,和港澳創新合作建設大廣海灣經濟區,拓展在產業、旅遊、文化、電商、教育以及金融等方麵的合作,服務港澳更好地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尤其是服務澳門產業多元化的發展。

  二是發揮與港澳人脈相承的優勢,主動對接港澳青年創業計劃,依托江門“僑夢苑”,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樂業五邑”就業創業綜合服務平台、港澳青年(江門)創新創業的服務站,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服務。我市的珠西創穀,現有50多個港澳創業團隊,港澳台及海外青年創業的企業占到孵化企業的比例達到40%以上。

  三是發揮僑鄉文化的優勢,依托開平赤坎國家級特色小鎮的建設,以及開平碉樓等僑鄉特色風貌地區,推進江門和港澳開展影視、動漫、遊戲等相關文化創意產業合作。

  四是發揮旅遊資源豐富的優勢,與港澳聯合開發更多的旅遊精品路線,推動世界曆史文化遺產的體驗、濱海旅遊休閑度假、國際化養生的溫泉為主題的旅遊基地建設,共同打造“一程多站”的旅遊線路。 

  五是發揮農業和食品上的優勢,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台,打造麵向廣深港澳的重要優質安全綠色農產品和食品供應基地。

  主持人:

  謝謝您!在訪談最後,您還有哪些話想要對我們網友朋友說嗎?

  許曉雄:

  非常感謝省政府門戶網站,感謝一直以來關心和支持江門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界朋友,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江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支持江門打造珠江西岸新的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再次感謝。

  主持人:

  謝謝許市。相信各位網友朋友通過我們許市的介紹,一定是更加了解江門、關注江門、關心江門,由於時間的關係,網友朋友們的提問我們就不能一一地進行答複了,但是我們會在省政府門戶網站、官方微博微信上統一作答。好的,今天的訪談節目到這裏就結束了,感謝您的參與。再見。

  許曉雄:

  再見! 

  專家訪談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馬向明: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設定的未來灣區發展的兩個目標,第一是作為一個世界級城市群,第二個是作為一個“一國兩製”實踐的豐富,這兩個目標我覺得江門都大有作為。首先就講這個世界級城市群,它是以這個灣區作為龍頭,帶動中南西南發展而輻射東南亞的這麼一個城市群。那我們江門在區位上正好是以軸帶支撐向外輻射這麼一個重要的關節點上,江門做強做大自己這個節點成為珠西的一個經濟增長點,另外一個也是我們大灣區這個向外輻射的方麵的一個交通樞紐,江門在這方麵上是大有作為的。

  第二個方麵是作為豐富“一國兩製”的實踐,那麼《規劃綱要》提出要發揮“一國兩製”帶來的優勢,就是要發揮內地廣闊的市場為港澳的發展提供支撐,我們江門跟香港、澳門的合作是源遠流長,港珠澳大橋開通以後,應該說港資進來以江門作為一個支點,以大陸這個廣闊的市場作為一個支撐,我想是一個很便利的東西。澳門近年也出現了產業多元化的這麼一種趨勢。所以江門跟澳門在產業多元化,除了旅遊,還有金融等等產業多元化都有很廣闊的合作空間,所以從這兩點灣區發展的意義上來說江門都是大有作為。

  另外我們看《發展規劃綱要》,灣區要達到這個目標,它其實是有三個內核,我把它稱為兩個硬核,一個軟核。一個硬核首先是要成為國際的這個科創中心,第二個是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係。而在這方麵這兩個硬核裏邊江門也是有自己的基礎的,如中微子實驗室科學裝置、五邑大學都是我們在科創方麵是大有作為的,另外一個更大的優勢就在我們這個產業,我們江門的這個裝備製造業是省裏麵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業重要的一環。

  第三個灣區裏邊還有個軟核,要構建一個灣區人文精神,這個人文精神,它是一個中西互鑒,中西文化交流推動,另外一個是嶺南文化更加發揚光大,江門的華僑華人一直以來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橋梁,而且我們江門也成為這個僑都。所以說我們在這個灣區發展的這三個核裏邊,兩個硬核一個軟核裏邊都是有廣闊的天地,大有作為的。 

  所以我覺得大灣區的建設,江門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