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灣區(廣東)非遺品牌時尚之夜集結粵港澳三地22個非遺服裝品牌,彰顯嶺南文化特色。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8月2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2025大灣區(廣東)非遺品牌活動在廣州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啟動,粵港澳三地約120個非遺品牌及相關企業參與。活動以“一秀一展一會”為載體,全方位呈現大灣區非遺品牌在傳承與創新中的探索成果,生動展現非遺與旅遊、科技、時尚等領域深度融合、相互賦能的鮮活實踐。
當天,廣東省多場重大非遺品牌活動同場推介。其中,2026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主會場活動將在茂名舉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還聯合新浪微博發布“廣東非遺傳薪者計劃”,以“個人賬號孵化+市場通路拓展”模式,打造廣東非遺展示與交流新平台。
彙聚灣區資源助力“兩創”
本次活動廣泛聚合廣東省21個地市文化和旅遊部門、粵港澳三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相關保護單位及企業等多方力量,聚焦非遺助力人文灣區建設、賦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下稱“百千萬工程”)、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三大方向,集中發布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示範性與可推廣性的非遺保護實踐創新案例,並在活動現場舉行頒獎儀式。
隨著粵港澳三地協同的深入,大灣區非遺傳承的協作交流體係初現端倪,湧現出不少大灣區合作的優秀案例。粵劇課本劇《木蘭詩》自2023年啟動以來,榮膺第二屆粵港澳少兒戲劇小梅花薈萃活動最高獎“金花十佳第一名”等多項殊榮。
由佛山粵劇傳習所(佛山粵劇院)發起的“佛山少兒粵劇藝術節”,是全省少兒粵劇推廣領域最具權威性與影響力的品牌活動之一。經過連續7屆的實踐,藝術節已吸引來自大灣區的300餘所學校及機構加盟、數萬名師生參與,累計收到超過1200件作品。
“世遺+非遺”可以碰撞出哪些新火花?活動現場,大三巴哪吒廟值理會青年部理事長郭柏妤分享了“守護”故事,他們建成了澳門首家哪吒文化館,運用全息投屏、AI技術還原哪吒誕的盛景,讓高科技成為喚醒街坊記憶的溫暖載體。
“廣東的產業基礎、香港的國際營銷、澳門的節慶活化,大灣區可謂各具優勢。”華南農業大學嶺南文化與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徐燕琳表示,通過跨境合作、產業聯動和技術共享,粵港澳三地走出一條非遺活態傳承新路徑。
她期待,未來三地可通過構建非遺項目與傳承人互認機製,設立“灣區非遺創投基金”,成立“非遺跨境數字平台”,整合資源為非遺“兩創”添磚加瓦。
非遺激活鄉村內生動力
大灣區非遺展現出雄厚的“造血”能力,為“縣域強、鎮域興、鄉村美”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和內生動能。
隨著“廣清一體化”戰略的深入推進,從2022年開始,獅舞(廣東醒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趙偉斌、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龔桂冬,彩紮(廣州獅頭)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金明團隊,與清遠連山太保鎮政府合作,在當地建立獅舞文化產業項目。
連山太保鎮蓮塘村是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趙偉斌介紹,團隊深挖並整合當地獅頭紮作的原材料毛竹等資源,以“農戶種植—合作社收購—車間加工”模式串聯產業鏈,並通過舉辦獅王爭霸賽、龍獅文化節等活動引流,打通產銷渠道。項目至今已累計生產銷售產品價值達1500萬元,創造200多個就業崗位,每年助農增收約19.6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約15萬元。
文旅融合的深入也讓各地非遺“舊貌換新顏”,成為一張張閃亮的“文旅新名片”。依托“龍舟+龍獅”打造的“南海龍超”、頻頻“破圈出海”的普寧英歌等品牌項目,都在本次入選之列。
在國潮風靡的當下,不少“老字號”同樣勃發“新枝”。中華老字號廣州酒家聯合廣州博物館研發首款城市手信文創食品禮盒“穿粵記——發現廣州寶藏”,並推出劇本殺、研學巴士、真人棋盤等衍生產品,深受市民歡迎。
品牌共“秀”嶺南新國潮
活動當晚,2025大灣區(廣東)非遺品牌時尚之夜亮相白鵝潭。活動集結粵港澳三地22個非遺服裝品牌,集中展示一批創新設計製作的非遺服裝服飾作品,深度運用廣繡、潮繡、抽紗、瑤族刺繡、香雲紗染整技藝等非遺項目,彰顯開放包容、多元共生、與時俱進的嶺南文化特色。
其中,非遺服裝秀以“傳承”為軸線,串聯“祖輩的堅守·父輩的突破·新生代的超越”三幕篇章,通過講述三代非遺傳承人的技藝傳承故事。粵劇、嶺南古琴、廣東醒獅、陸豐皮影戲等非遺項目與現代秀場有機融合,呈現一場沉浸式“非遺盛宴”。客家山歌與AI電子混音聯袂登台,更博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
2025大灣區(廣東)非遺品牌創意展在廣東省非遺館同場開展。展覽以“非遺萬象生機”為主題,通過87個非遺品牌、約100項非遺項目、200多件非遺展品,以“金、木、水、火、土”五大篇章凸顯廣東非遺魅力。此外,展覽還開設古琴斫製技藝、傳統香製作技藝、廣州泥塑、佛山木版年畫等體驗課程,引導觀眾在手作中真切感受非遺的獨特樂趣與文化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