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走進廣東 > 旅遊信息 > 旅遊大圖

154年曆史,城堡式客家圍樓

時間 : 2017-04-17 23:08:36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蔥鬱的樹林,起伏的青山,飛騰起的鳥群穿越村落。清晨的陽光灑在鵝卵石鋪就的小道上,一位老人推開木質房門,穿過寬廣的禾坪,與聚在一旁的鄰裏寒暄。沒有城市的喧囂,龍門縣永漢鎮鶴湖圍村一片祥和安寧。

  據鶴湖王氏族譜記載,王氏十五世洪仁公由梅縣鬆源滿田村遷至龍門永漢蓮塘開基,懸壺濟世,執醫為業,先在下蓮塘村建王屋,繼建鶴湖圍村,於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竣工。

  古圍屋的結構為三堂、四橫、一外圍、四碉樓、一望樓(後圍中間的中心樓)、一鬥門。堂橫屋單層,外圍高二層,碉樓高三層,望樓原高五層,現殘存牆體。堂屋兩側分隔出明間、次間、梢間和盡間。中軸線宗祠為三堂屋,禾坪南側有一口古井,鬥門前有古石橋。圍屋前有大麵積池塘連接兩側壕溝,三麵環水,圍後依山,前築女兒牆,後築高圍牆。建築長寬均為80米,占地麵積6400平方米,共有108間通廊房,東北邊僅設一鬥門架石橋供出入。鶴湖圍村是惠州市唯一的城堡式客家圍樓。

  圍屋建築處處彰顯客家人的智慧,具有防震、防火、防禦多種功能,通風和采光良好,而且冬暖夏涼。它的結構體現客家人世代相傳的團結友愛傳統,幾百人在同一屋簷下朝夕相處還能和睦共居,體現了客家人淳樸善良的秉性。

  縱觀各地,不少古建築經曆曆史變遷後損毀、坍塌,瀕臨毀滅的邊緣。而鶴湖圍村是幸運的,從修建到現在基本上沒有大的改動,一直保留著原來的模樣。村裏的每一塊石礫,每一片瓦磚,每一幅雕花,都遺留著曆史的蹤跡。進入圍屋,立即能感受到那種深沉的曆史感及和諧的氛圍。

  時過境遷,圍屋內外不變的還有延續100多年的客家傳統。現在,王氏族人已經分布各地,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在圍屋生活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即便如此,客家人的傳統仍深深烙印在這裏,宗族的祭祀、聚會、婚嫁,還有節慶添燈等習俗,仍然年複一年地傳承著。

  祠堂三進,鶴湖圍村的祠堂中堂正廳上懸掛著一塊“樹槐堂”的牌匾。每年正月十三,村裏新生的男丁都集中在這裏舉行添燈儀式,寓意“添丁”,慶祝家族添加了香火,人丁興旺。燈的數目按照男丁的數目高掛,一丁一燈,有幾個就掛幾盞。這個節慶往往是村裏最熱鬧的時候,最多的時候有700多人,重現圍屋各戶人家濟濟一堂的熱鬧場麵。

  如今,鶴湖圍村已躋身南粵大地寶貴的文化遺產之列。2001年被錄入《南粵客家圍》,2009年入選第二批廣東省古村落,2010年被列入第六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入選為第三批廣東省曆史文化名村。2017年,鶴湖圍村入選國家住建部等七部局聯合公布的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

  鶴湖圍村具有較高的曆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文化底蘊深厚,交通便利,文物旅遊發展前景廣闊。2009年以來,龍門各級政府製定保護管理製度,縣文化部門希望村落維修後能成為當地重要的旅遊景點,讓更多人了解認識王氏族人的曆史,了解客家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