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快遞攬收快件量平均每天超5億件,相當於每秒鍾有近6000個快遞進入寄遞渠道;民營企業增加到5800多萬戶,比“十三五”時期末增長超過40%;市場準入負麵清單事項從151項縮減至106項,4218件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被集中清理;2025年上半年內需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8.8%,內需特別是消費是上半年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多部門近期密集發布“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不同領域的多項數據指向同一命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隨著一係列政策舉措精準發力,破除隱性壁壘、暢通要素流動、優化製度規則等方麵取得顯著成效,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效能加速釋放,超大規模市場集聚資源、擴大內需、激勵創新、推動增長的作用得到更好發揮。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我國擁有超大規模且極具增長潛力的市場,需求優勢巨大,還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係和便利的基礎設施網絡等供給優勢。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有利於發揮市場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為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企業發展營造更優環境,讓更多優質產品和服務脫穎而出。在國際環境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高效暢通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我國經濟應對外部風浪最深厚的底氣。
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基本要求是“五統一、一開放”,即統一市場基礎製度、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統一要素資源市場,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其中,“統一政府行為尺度”“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等均為新的提法。可見,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局部與全局、國內與國際的關係,是需要把握好的幾組重要關係。
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競爭是市場經濟運行的重要機製。市場這隻“無形的手”,負責高效配置,讓競爭激發活力;政府這隻“有形的手”,則要精準發力,既不能伸得過遠管得過寬,也不能甩手不管,而是要育好“土壤”、定好規則、管好秩序,實現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的路徑依賴。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追求的不僅是“大”,更是“通”和“活”。然而,有的地方囿於局部利益考量,或明或暗設置壁壘阻礙要素自由流動,試圖固化自身“小循環”利益格局;有的地方人為製造“政策窪地”,誘使企業追逐套利空間而非創新價值,衍生出大量低效同質化競爭。這些行為看似局部正確、短期可行,卻導致要素流動阻滯,降低了經濟運行的整體效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明確提出,各地區不得限製商品和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不得妨礙經營主體依法平等準入、退出和遷移,不得突破國家規定的紅線底線違規實施財政、稅費、價格、土地、資源環境等方麵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一個個“不得”,意味著地方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在加快融入和主動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中拓展更大發展空間。
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全國統一大市場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的大市場,而是麵向全球、充分開放的大市場。近年來,我國既著力打通阻礙國內大循環暢通的堵點卡點,又積極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以開放促改革,製造業外資準入限製全麵取消,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有序擴大。國內國際市場的高效聯通,對於吸納全球先進要素、培育世界級企業、塑造國際競爭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正在向更高水平、更深層次邁進,要堅持破立並舉,瞄準痛點難點持續發力,以更加有力有效、可感可及的舉措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