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策解讀 > 文件解讀 > 媒體解讀

“粵十二條”為創新鬆綁加油

時間 : 2016-08-22 09:57:51 來源 : 南方日報
【打印】 【字體:

“粵十二條”為創新鬆綁加油

逾6000科技型企業受惠

  截至8月19日,申報今年廣東省企業研發省級補助資金的企業超過3800家,比上年增加150%,政策對企業科技創新的激勵效果顯著。

  這一項對研發起到杠杆作用的政府資助,是省委省政府去年出台的一係列重大政策之一,也是我省科技計劃體製的重大改革成果之一。去年1月13日,省政府出台《關於加快科技創新的若幹政策意見》(簡稱為“粵十二條”),推出一係列具有廣東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政策。隨後,相關的重要配套政策都在當年陸續出台,其中一些在國內是先行先試。

  筆者21日從省科技廳了解到:一年多來,這些政策大多數落地實施,超過6000家科技型企業受惠。

  投入方式進行“基因重組”

  “粵十二條”是2015年廣東省政府一號文件,推出包括以財政資助引導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製度,設立創新券後補助和科技企業孵化器風險補償製度,院校的科技成果可自主處置權等激勵創新的重大政策,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構建具有廣東特色創新政策體係的決心。

  省科技廳廳長黃寧生說:“粵十二條”條條是幹貨,是廣東破解創新驅動發展體製機製障礙問題的政策工具箱,是我省對科技體製改革的重大探索。

  “粵十二條”的亮點之一是進行了“基因重組”。過去,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轉化應用—環境建設”創新鏈環節上,前兩部分受到較大的重視,贏得較多省級科技計劃的資金支持。在我省迫切需要提高區域科技實力、提升綜合競爭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今天,這種科技投入模式不能適應形勢。因此,我省科技管理等部門重構省級科技計劃體係,重點是加強創新鏈的後半段,即推動轉化應用和環境建設。

  “粵十二條”政策基本落地

  為了讓這些政策“紅包”豐滿起來,省直有關部門通過聯席會議製度等方式加強部門協調合作,落實政策實施的財政資金保障。我省財政對科技的投入去年大幅提高,總額達到570億元,規模從全國第三躍居首位。同時,我省加快了立法工作,讓有關政策的實施有法可依,今年3月完成了《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的修訂,為“粵十二條”的貫徹實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省委省政府的決心和行動,得到各地市的積極響應,紛紛製訂出相應的實施政策和細則,這些新政策絕大部分已落地實施,並且許多已經見成效。比如,我省出台了多個關於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的扶持政策。截至2016年6月底,全省科技企業孵化器達537家,同比增長78%,比2014年底增長130%。廣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市的38家孵化器,去年以來共獲省財政補助764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