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年後的廣州是什麼樣子?這一“腦洞大開”的提問,近期在廣州市越秀區多所中小學、幼兒園激起“一池春水”。
9月,由越秀區婦女聯合會聯合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越秀區分局舉辦的“未來廣州·連接3025”世界兒童未來可持續發展城市建築設計挑戰賽公益活動在廣州啟動。為了讓“兒童友好城市”的理念真正落地,主辦方選擇了一條最直接的路徑:讓孩子成為未來的設計者。越秀區11所學校和幼兒園的課堂因此迎來了一堂特別的實踐課:利用廢舊材料,學生動手搭建各自心中的“未來城市”藍圖,將抽象的理念轉化為可參與、可創造的具體行動。
近日,這股想象未來的熱潮席卷了越秀區東川路小學。當天,來自校外的指導老師帶著塑料管、紙筒、透明球等手工素材,給二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們上了一堂橫跨美術和科學的公開課。在一旁指導的美術老師古青珊,敏銳地捕捉到了這次活動與當代教育改革的共鳴。
“這不再是傳統意義上追求‘畫得像’的美術課,”古青珊說,“它引導學生將美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創造,是美育從技能訓練轉向綜合素養培養的生動實踐。”她指出,當前教育越來越重視“會欣賞、會表達”,這與兒童友好校園尊重個體發展、鼓勵自由表達的理念高度契合。“活動賦予孩子的不僅是動手能力,更是寶貴的參與權和表達權。”
這種難以量化的欣賞力與表達力,如何被激發並呈現?孩子們的作品本身就是最生動的答案。東川路小學學生伍祉熹將平等與綠色的理念注入他筆下的未來廣州:“廣州塔是地標,一定要綠化,但普通建築也應該允許種植物,不然不利於發展。”他設想對現有建築進行“綠色升級”——“先徹底清潔,再逐步加高,建造空中花園,增加綠植,總之要環保。”
學生嚴炬城勾勒出一幅資源自循環的未來圖景:“我設計的核心是水循環係統,能收集廢水和雨水進行再利用。這裏是太陽能板,那邊是風力發電。”他的設計中還不乏綠色出行的巧思:“遊客可以騎‘人力電梯’自行車下樓,既鍛煉身體又能到達目的地。累了還可以搭乘依靠慣性運行的‘過山車’。”他表示:“這樣的設計能減少能耗、淨化空氣,緩解工業汙染。”
越秀區東風東路小學的團隊設想則充滿了人文關懷,他們計劃在二沙島打造一個可以“變身”的口袋公園,滿足不同時段的活動需求,體現了對公共空間人性化、動態化的思考。
據了解,“未來廣州·連接3025”世界兒童未來可持續發展城市建築設計挑戰賽以“兒童友好城市”為核心主題,參賽者以團隊形式對社區或街區進行規劃設計。活動麵向全球4歲至15歲的兒童,不限城市與國籍,歡迎所有對建築設計與可持續發展感興趣的小設計師踴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