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快速發展,深圳電梯保有量增速迅猛,‘固定周期(15天)、固定項目’的傳統維保模式已不再適應電梯行業快速發展的需求,也無法滿足市民對乘梯安全性、舒適性的更高要求。”深圳市市場監管局特設處副處長林鑠眾說。
近日,為破解傳統模式下維保資源分配不合理、電梯故障多發、維保人員緊缺等難題,進一步提升電梯維保質量,著力壓降電梯故障,深圳依托電梯物聯網技術、大數據統計分析技術、視頻智能分析技術等,推出多項電梯安全管理新舉措。
固定保養改為靈活保養
“此前周期為15天的電梯半月維護保養項目,現在可以允許在1個自然月內通過一次或多次現場維護保養活動完成,季度、半年、年度維護保養項目則可在1個自然季度、半年、年度內通過一次或多次現場維護保養活動完成。”林鑠眾介紹,通過試點按需維保模式,電梯維保單位能突破“固定周期、固定項目”的限製,結合設備運行工況、使用單位需求等因素,科學靈活確定維保項目、內容和周期,實現電梯維護保養與電梯實際安全狀況的良性互動,合理分配維保資源,緩解維保人員緊缺矛盾。
新增保險賠付保障
在電梯日常維保服務中,深圳推行“保險+服務”模式。即投保人投保相應保險項目,在電梯日常維保服務、零部件更換或整機更新改造時可以獲得相應的保險賠付保障。該模式除涵蓋原電梯統保保險的基本功能外,新增了日常維保服務資金保障、零部件更換資金保障、整機更新改造資金保障等三大功能。“這既實現了‘有支出就有賠付’,較好地解決資金籌措難題,又借力互聯網設備和保險機構的規模優勢,持續提升電梯維保服務水平,最大限度減少電梯事故和故障,最大限度提升應急維修效率。”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電梯保險+服務項目負責人戴漢良說。
“特別是在電梯救援過程中,深圳將國家規定的30分鍾壓縮至10分鍾,投保後電梯如果發生困人故障,超過10分鍾沒救援成功,被困市民就會收到保險公司的經濟補償。此外,電梯應急維修必須在10分鍾內到達現場,應急維修必須在4小時內完成,這些舉措也都是全國首推。”戴漢良說。
深圳還開發建設了深圳市電梯維保服務質量指數測評係統,全麵推動電梯維保服務質量指數測評工作。目前該係統已上線試運行,按照《電梯維保服務質量指數測評規範》所規定的測評要素、測評原則、測評方式等,從許可、監管、執法等係統中讀取資質等級、維保規模、維保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現場實施救援平均用時等10類測評要素數據,自動進行測評並形成測評結果。“通過公示測評結果,維保單位可針對性整改補足,提升自身維保水平;電梯使用單位和物業公司可對比各維保單位維保服務質量,選擇更優質的維保單位;監管部門可引導形成維保行業良性競爭局麵,推動維保單位完善升級,全麵提升維保行業服務水平。”林鑠眾說。
市民可“一鍵報警”
為方便廣大市民及時、快捷了解電梯設備的參數、檢驗檢測、維護保養、設備投保等信息,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深圳設計了掌上電梯“一碼通”小程序,配備“一鍵報警”“一鍵投訴”“信息預警”等七大服務功能,公眾、維保人員、監管人員、使用單位均可通過“一碼通”小程序了解電梯的全生命周期運行情況。“比如,維保人員可實時響應救援並高效上報進展情況,監管部門可第一時間接收預警,隨時隨地查詢全方位信息,提升現場執法效率。”深圳市電梯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林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