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務公開 >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專欄 > 生產安全事故信息公開 > 生產安全事故動態信息

江門前9個月整改重大隱患超1700個

時間 : 2025-10-29 10:41:29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走進位於江門市江海區的直衝工業區,一座嶄新的應急消防服務站十分醒目,園區內安全通道、安全出口指示牌多了起來,已老化或損壞的消防設備也煥然一新,昔日安全風險交織疊加的亂象已難覓蹤影。

  目前,江門全市共分布有73個村級工業園。長期以來,這些園區普遍缺少安全管理機構,隱患排查治理能力不強。對此,江門將安全狀況明晰等指標納入園區評分係統,構建“政府部門+園區管理方+入園企業”三級責任體係,將這些隱患“雷點”變成全市縱深推進隱患排查治理的“示範點”。

  2025年是廣東“隱患排查治理年”。今年以來,江門抓住民生最薄弱環節精準發力,因地製宜部署開展村級工業園、渡船渡口、電動自行車等多個領域專項整治行動,1—9月全市共排查重大事故隱患1717個,整改率達99.77%,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總體穩定。

  智能監控係統精準護航渡口安全

  江門地處珠江口左岸,河網密布,渡船成為當地居民的重要出行工具。全市共有營運渡口11道,近三年年均旅客運送量超300萬人次。然而,渡口渡船設施設備老化、救生衣老舊破損、監控係統落後等安全隱患也隨之顯現。

  “我們在全市22艘符合條件的渡船上安裝了智能監控係統,疲勞駕駛、違規使用手機等行為都逃不開係統的‘火眼金睛’。”江門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容瑞釗說,該係統融合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能技術,能對駕駛室、甲板等船舶關鍵區域實施全天候實時數據采集,自動識別駕駛員狀態。

  科學規劃渡口撤並也在有序進行。江門按照“應撤盡撤、宜橋則橋、宜渡則渡”的原則,今年上半年經全麵摸排和科學評估,已撤銷3道渡口,計劃在2028年底前分別通過建橋、公交替代的方式再撤銷3道渡口,從根本上減少渡運風險。

  今年以來,江門縱深推進隱患排查治理,針對事故特點和安全生產短板弱項,瞄準最基層最薄弱的民生領域,開展渡口渡運、電動自行車全鏈條等多領域專項整治和規範提升行動。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江門開展為期2年的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兩車一路”專項治理工作,排查出需設置摩電隔離設施的隱患路段45條、高速公路需安裝照明設施路段185處;動態清理逾期未檢驗、未報廢“兩客一危一貨一麵”共4539輛。

  今年,江門持續推進電動自行車全鏈條治理,出台《江門市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管理辦法》等多份監管文件;推動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工作,設立換新服務點151處,發放以舊換新補貼105.45萬元;推動電動自行車生產、銷售單位落實電動自行車質量安全溯源賦碼掃碼製度。

  隱患排查治理成效立竿見影,全市重點領域的安全生產“疑難雜症”隨之減少,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

  江門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高正華表示,也要看到部分地區、部門抓隱患排查整治力度不足,質效不高,進度不均衡,還需組織專家力量加強開展指導幫扶服務,確保高效推進。

  近萬名“應急第一響應人”織密安全網

  8月,一場教科書式的人員避險轉移在江門市蓬江區上演。

  受台風“楊柳”及連續強降雨影響,19日,蓬江區建業街41號居民樓旁的山體發生滑坡,滑坡攜帶的樹木破窗進入低層住戶家中。所幸,滑坡發生前,位於危險區域的32戶85人已提前轉移,無人傷亡。

  豐樂社區網格員成林是這次滑坡的“吹哨人”。8月15日上午,他和同事在日常巡查時,發現41號居民樓旁邊山體出現明顯的泥土滑落跡象,便第一時間上報現場情況,並對現場進行簡單封控處理。

  去年以來,江門建設完善“應急第一響應人”網絡體係,全市防災減災、安全生產、應急救援、身邊誌願者等四類響應人超9300名,覆蓋各重點行業領域及場所。一旦發生突發事件,他們往往能在專業力量到達前,第一時間抵達現場開展信息上報、應急救援等工作。

  此次“零傷亡”轉移避險並非偶然,而是凝聚著江門長久以來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的心血。今年,江門已防禦應對16輪強降雨和13次台風影響、2次熱帶低壓影響,其中有兩個台風正麵登陸,目前全市無人員因災傷亡、無重要堤防決口。

  防災減災的秘訣之一,在於全麵排查隱患,強化風險管控。在今年的汛前檢查中,江門各級三防指揮機構全麵部署開展防汛防風隱患“大排查、大起底”工作,共發現各類隱患超1200項,整改率近九成。針對尚未完成整治的隱患,按照“一患一策”編製汛期專項應急預案,同步落實網格化巡查、智能化監測等管控措施,並建立動態清零機製,持續推進整改銷號工作。

  除了事前精準“排雷”,麵臨台風、強降雨等極端天氣,江門應急管理部門與氣象、水文等部門保持預警對接。各級各部門協同聯動,將基層防汛安全網越織越密。

  江門市應急管理局汛旱風災害救援科科長吳柏介紹,市三防指揮部與氣象部門建立直達基層責任人的臨災預警雙重“叫應”機製,對小時雨量30mm的鎮街及時調度,對超過50mm的鎮街主要負責同誌直接“叫應”;與水利、自然資源部門聯動,建立山洪災害預警信息、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雙重“叫應”機製。

  防汛防台風形勢嚴峻,江門著力加強隱患點管控力度,夯實防禦基礎。吳柏介紹,應急響應期間,江門對全市19個地質災害隱患點、56處地質災害風險點、727處山洪災害防治區、13個低窪易澇點全部落實管控措施,同時強化林場、旅遊景區、野景點等安全管控。

  首創“五維一體”安全應急產業格局

  今年2月,廣東正值森林特別防護期,江門幹旱天氣持續數月,森林防火形勢日益嚴峻。在當地的一場森林滅火應急實戰演練中,來自江門安全應急產業園的本土無人機企業智聯航空,帶著自主研發的油電混動多旋翼滅火無人機H880“驚豔”全場。

  大載荷無人機破解森林火災撲救難題,機器狗深入火場處置火情,自組網通信係統幫助“三斷”受災區域恢複通信……近年來,各種安全應急最新科技成果湧現,在災害現場“硬核”出擊,成為災害事故防控能力建設的重要保障。

  在全球安全風險複雜化、極端氣候常態化的背景下,安全應急產業躍升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如今,廣東已形成以深圳、佛山、江門等城市為中心的集群效應,發展特定類型的安全應急產業聚集區。

  在安全應急產業賽道上,江門走在前列。近年來,江門以“安全應急產業園區、應急管理學院、應急科普體驗中心、大灣區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核心,構建起“五維一體”的全鏈條生態體係,為安全應急產業和事業的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其中,江門安全應急產業園是廣東省首個安全應急特色產業園區,已累計落戶43個超億元安全應急產業項目,總投資額超400億元,達產年產值超560億元,將賦能安全生產和隱患排查治理工作。

  省安全應急產業聯盟主任王吉凱指出,江門首創的“五維一體”安全應急產業發展格局,破解了傳統園區“重生產輕協同”的問題。

  這種協同體現為借“腦”高校,開展緊密的產學研協作。江門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共建江海智慧安全應急聯合實驗室,與防災科技學院共建國際社區防災減災研究中心,與東莞理工學院合作設立廣東省城市生命線工程智慧防災與應急技術重點實驗室成果轉化中心,充分發揮高校科研資源優勢,深入開展安全應急管理前沿理論、方法、共性技術研究。

  其中,江海智慧安全應急聯合實驗室自成立以來,發布超300項科研成果、超50項獲獎技術及超60項專利,調研企業技術需求超100項,促成中科院下屬多家研究院所與科恒、優巨、鑫輝、國發環保等12家江門地區企業達成合作。

  安全應急產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的關鍵支撐。江門高新區黨工委委員、江海區委常委熊偉光展望,接下來,園區將加快與深圳南山區合作,探索“南山總部+江海基地”創新模式,加強與中國信通院、國科大、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哈工大(深圳)等高校及科研單位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更堅實的安全應急保障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