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務公開 >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專欄 > 災害事故救援信息公開 > 應急處置與救援

廣東今年汛期共遭遇22輪強降雨、14個台風 轉移超390萬人次

時間 : 2025-11-03 11:06:23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10月27日,廣東2025年汛期正式結束。在長達6個多月的汛期裏,全省共遭遇22輪強降雨、14個台風,麵臨“降雨偏多、台風頻襲、汛情嚴重”的嚴峻防汛形勢。

  10月31日,據省應急管理廳消息,入汛以來,廣東以一套係統化、科學化、精準化的防汛體係,累計組織轉移危險區域群眾395.44萬餘人次,組織漁船回港避風55.25萬艘次,以強大韌性實現安全度汛。

  台風登陸或影響個數創紀錄

  今年汛期,廣東三防形勢嚴峻複雜,呈現“降雨偏多、台風頻襲、汛情嚴重”三大特點。

  汛期降雨明顯偏多。今年,廣東平均降水量1839.6毫米,較常年偏多8%。入汛以來,全省平均降水量1710.5毫米,較常年偏多20%,後汛期平均降雨量更是較常年偏多41%。

  台風登陸或影響個數為曆史最多。廣東今年汛期先後遭受14個熱帶氣旋登陸或影響,數量創曆史之最。其中登陸7個、登陸或嚴重影響10個,均為196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多。

  麵對嚴峻防汛形勢,各部門及時發布預警,啟動響應,為防汛工作爭取更多寶貴時間。

  今年以來,省防總共啟動響應13次,合計1171小時,其中2次啟動防風Ⅰ級應急響應;省三防辦組織會商研判223次,向公眾發布預警短信43期、共72.73億條。

  氣象部門發布各類氣象服務短信覆蓋22.87億人次,開展暴雨紅色預警叫應718次。水文部門發布洪水預警信號525次、水情預警短信1320萬條。

  精準預警為應對險情打下基礎,而一線救援力量則與時間賽跑、與生命競速,彰顯廣東速度與溫度。

  省防總啟動“全省一盤棋”機製,統籌有關部門加強力量預置,累計出動搶險救援人員9.9萬人次、設備13.74萬套次。省應急管理廳7架救援直升機共計飛行640架次1069小時。水利、交通、住建等部門及解放軍、消防救援隊伍協同作戰,基本實現30小時全麵恢複災區通信,72小時全麵恢複電力供應。

  應急通信網破局“三斷”困境

  今年6月,受台風“蝴蝶”影響,一場洪水在肇慶懷集縣肆虐,衝垮了中洲鎮藍坑村兩座通往外界的橋梁。

  “白良村、藍坑村現在情況怎麼樣?”村支書孔令高在斷電斷網中統計災情時,對講機裏突然響起副鎮長莫少聰的聲音,連接他們的是370MHz窄帶自組網通信係統。

  自組網係統是解決通信難題的關鍵武器。該係統的基站建在山頂,通過太陽能板和蓄電池供電,可在斷電、斷網、斷路的“三斷”環境下持續工作一個月,在這次洪災中成功支撐起萬名受災群眾的救援指揮工作。

  全省應急通信安全網越織越密。今年,省應急管理廳在21個地市建設370MHz應急通信網,配發1.6萬台370MHz對講機、1615台固定式基地台、3149台全向天線座機式衛星電話,部署16架大中型應急通信無人機,全麵構建“衛星電話、370MHz對講機、無人機救援平台”三重保障體係。

  科技創新讓防汛工作邁上新台階。5G通信、無人機、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徹底改變了依賴人海戰術的傳統防汛模式。

  超21萬名三防責任人織密保護網

  廣東防汛體係的獨特優勢,還體現為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責任網絡,持續在壓實責任鏈條上下功夫。

  入汛伊始,省三防指揮部就公布全省各級防汛責任人名單,涵蓋省、市、縣、鎮、村五級體係。全省按照8個類別的統一標準落實三防責任人21.8萬名,讓每一個危險區域都有了明確的守護人。

  “鎮自為戰”“村自為戰”三防工作機製,是廣東防汛體係中最具特色的基層創新。該機製賦予鎮村自主研判、快速決策的權力,讓鎮村成為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

  茂名信宜貴子鎮中和村的“教科書”式轉移,充分證明基層建設的重要性。在巡查中,村幹部劉名芳發現滑坡前兆後迅速上報,當地第一時間組織人員轉移。轉移完成1小時後,5000立方米土石傾瀉而下,35間房屋受損,但57名村民已全部安全轉移。

  廣東還創新推行“網格化+防汛責任”模式,將防汛責任與基層社會治理網格深度融合。

  “各級責任人不再隻是等待指令的執行者,而是根據預警信息主動研判、提前部署的決策者。”省應急管理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責任機製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禦的根本轉變,確保汛情發生時,各地各級責任人能及時上崗到位,真正做到防在成災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