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起全省地級以上城市製定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到2020年廣深兩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係統,其他地級城市實現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近日,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網站發布《廣東省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方案》),征求意見時間為8月15日—8月29日。
今年起地級以上城市製定垃圾分類實施方案
《方案》指出,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係統,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製宜的垃圾分類製度,不斷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水平。
《方案》強調因地製宜、循序漸進,要綜合考慮城市發展水平、人口規模、生活習慣、垃圾成分、垃圾分類工作基礎等實際情況,確定簡便易行、可操作、可持續的實施路徑,有序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方案》提出工作目標,從2019年起,全省地級以上城市全麵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製定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到2020年,廣州、深圳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係統;珠三角其他地級城市實現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設區城市至少有1個區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不設區城市至少有1個街道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粵東粵西粵北地級城市實現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至少有1個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到2025年,全省地級以上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係統。
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社區垃圾定時定點投放
科學全麵的垃圾分類體係應涵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環節,此次《方案》也指出科學分類體係建設方向。
建設簡便易行的分類投放體係,采取簡便易行的分類投放方式,確保有害垃圾單獨投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開投放,提高可回收物的投放比例,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社區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
建設科學合理的分類收集體係,優化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布局,管理責任人按照本地確定的分類標準,科學合理設置分類收集容器,做到標誌規範、分布合理、數量滿足、環境友好,鼓勵使用智能收集設備。到2020年,各市建立有害垃圾回收處置體係網絡,城市餐飲垃圾基本實現應收盡收。
建設完善匹配的分類運輸體係,以確保全程分類為目標,配備滿足垃圾分類運輸、密封性好、標誌明顯的專用收運車輛,建立和完善分類後各類生活垃圾轉運係統。環衛收運作業應當嚴格執行分類收運規範,杜絕“先分後混”“混裝混運”。
建設能力充足的分類處理體係,按照“宜燒則燒、宜埋則埋、焚燒為主”的原則,加快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建設與前端分類相匹配的終端處理能力,以終端處理能力倒逼前端分類。並鼓勵生活垃圾處理產業園區建設,統籌各類生活垃圾處理。到2019年底前,各地級以上市至少建成一個餐廚垃圾收運處理示範項目;2020年,各市完成近期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任務。
此外,還要建設規範專業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係,推動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向社區延伸,增強可回收物交售的便捷性,促進生活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體係“兩網融合”,並推行再生資源規範化、專業化處理,促進循環利用。按照“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布局建設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設施,鼓勵對大件垃圾、園林垃圾進行再生利用,並促進垃圾源頭減量。
引導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活垃圾分類
為實現以上目標,《方案》要求加強科學管理,並明確分類標準,城市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進行分類。各地可以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處置利用設施建設情況,製定生活垃圾分類的具體辦法。
《方案》強調,2022年底前各地級以上市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或生活垃圾全過程管理地方性法規、規章的立法、修訂工作同時強化政策支持。創新模式,引導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建立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補貼政策,引導企業回收利用低價值可回收物。製定有害垃圾集中收集處置支持政策,確保有害垃圾規範收運處置。
同時,鼓勵科技創新,產學研結合推進開展垃圾治理的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研發,逐步提升生活垃圾收集車輛裝備、中轉設施、資源化利用設施、末端處置設施的技術先進性和科技創新水平。用好“互聯網+”平台,發展人工智能,強化信息化技術在垃圾分類全程體係中的應用,加強垃圾治理的科技支撐。